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实现党的理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和党的理论创新步伐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得到推进。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①“第二个结合”为何被称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开启的思想解放有丰富内涵和理论所指。本文主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四对关系,具体阐释“第二个结合”在这四个问题域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解放的积极成果。 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历史条件,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土生土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理论谱系。显然,这种简单地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或异质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去界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二者可以通过交融互鉴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并非相互排斥或彼此否定的对立关系,它们不仅在价值主张和文化追求等方面高度契合,而且能够在高度契合的基础上实现互相成就,共同造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获得充实的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是高度契合的。“第二个结合”明确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来源各异,但“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②,二者尤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等思想观念,突出反映了中国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例如,在宇宙观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中华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高度契合;在天下观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中华文化主张的“协和万邦”高度契合;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突出的“共产主义”与中华文化追求的“天下大同”高度契合;等等。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在担当精神、政治观念、社会理想等方面,二者也高度契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两者都反对抽象人性论,都主张在整体性、社会性视域中把握人的本质。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表明,二者在中国的结合不是外部强制作用下的机械硬凑,而是建立在内在契合基础上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了共产党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且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和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互相成就,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古老中华文明,使其得以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赓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转型和生命更新。近代以后,中华文明遭遇外来文明的严重冲击。从社会形态视角看,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分属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曾面临极其严峻的文明危机。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被先进中国人所接受并成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社会革命,使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改造,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基因激活,使得中华文明由传统转型到现代,在现代文明中得以接续发展。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陈旧因素和保守性质,以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形式内容创新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支撑。中国人民由此克服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形成的文化自卑心理,树立起对本民族文明文化的高度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新篇。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背后更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了历史文化沃土。正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才推动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枝繁叶茂,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不断开辟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改变了外来文化的面貌,其文化生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得到充实,真正成为扎根中国大地成长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出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人民由此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以更加积极的思想文化主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中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实践。 其三,两者互相成就所指向的目标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非单向度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主动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而中国化;也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走向马克思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现现代化。二者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彼此契合中互相成就。习近平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④新的文化生命体所对应的便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三个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超越了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建立在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互交融基础上的。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必须克服二元对立的单向度思维,而应从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就在于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