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进行的一项伟大创造。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伟大奠基者,那么邓小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开拓者。本文着重论述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理论以及他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进程。 一、邓小平是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念第一人 邓小平长期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毛泽东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时,是将邓小平作为接班人培养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经历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崇高威望,特别是在全面整顿期间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干,连周恩来在做最后的手术时都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1](p.1933)邓小平这样出众的能耐,在当时健在的老一辈革命家中很罕见。邓小平1977年重新复出后,由他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已成众望所归,但无论大家怎么强烈呼吁,他都一次又一次婉拒了。他说:“我们发现靠我们这老一代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于是我们推荐别的人,真正要找第三代。”[2](p.380)仅此,就足见邓小平的伟大! (一)邓小平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成员 邓小平十分动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3](p.714)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无限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土地革命时期,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的左右江红色区域是全国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他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成为全国抗战后期华北敌后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之一。解放战争中,他任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两大战略决战的总前委书记,为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显示出能武能文的卓越才干。毛泽东加以夸奖:“无论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4](p.392)1952年,邓小平调至中央任政府副总理等要职;1955年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负责筹备党的八大,并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在旧中国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成功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亲自起草宪法,确定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构筑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确立起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为后来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对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走出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独创性探索。1953年始实行“一五计划”,迈开了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工业化、现代化步伐。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5](p.132)在1956年和1957年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述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要求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增长速度同世界其他国家同期相比名列前茅。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出“两弹一星”等高精尖产品,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国。邓小平参与了这些艰难曲折的探索。 毛泽东是擘画“四个现代化”蓝图第一人。1964年底,经过他审定的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公布了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经毛泽东审定的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这个蓝图。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主持起草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考虑周恩来的身体状况,邓小平提出并报毛泽东同意,确定报告为三五千字。经反复讨论,最后确定把1971年8月周恩来本人主持起草的“报告”提纲写的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作为重点。邓小平亲自拟写了几段话,其中一段有一千多字,重申1964年提出的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设想”,也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6](p.1441)[1](p.1908)“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成为特殊年代艰难岁月里鼓舞人民的最强音。 (二)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念的历史背景和初始内涵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和走什么样道路的选择。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们国家的发展耽误了十年。六十年代前期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7](p.132)后来,他还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2](p.116)[7](p.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