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批判”的发生至今仍是待解之谜 不能不说,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发生史,至今仍是待解之谜。正如著名哲学史家、《判断力批判》科学院版编者文德尔班在他为此著所撰“导言”的开头说的那样: 《判断力批判》的产生史的起跳点,恰恰就在于这本书的巨大历史影响由以出发的地方:这就是在一个共同的观点下讨论美和艺术的问题与有机生命的问题。在这部著作的两个部分中作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彼此并立的两个实际领域,康德已各自长时间频频探讨过了,并且激发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表述;但是,两个问题系列借以同时获得其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之下的完成的那种汇合,却绝没有持续地和逐渐地通过建立两个对象之间的实际关系而完成,而是相对迅速地和让哲学家本人在某种意义上惊喜地通过把两个问题归结在批判哲学的一个形式上的基本问题之下来造就的。① 也就是说,第三批判“是相对迅速地和让哲学家本人在某种意义上惊喜地……造就的”,这与第一批判的实际发生恰成鲜明对比,借禅宗话头说,后者是“渐悟”(前后约有16年左右的时间②,但在成书所用时间上,两者还是很相似的,都很快,没超过半年),前者则是“顿悟”(前后不会超过3年)。正因第三批判乃“顿悟”得来,故可以“谜”相称;解谜的工作,即始于文德尔班作于1908年的这篇“导言”,此后中西学界均有相关研究。在对这些既有成果进行平议前,需先说明两点。 其一,我所谓的“解谜”工作,主要指思想理论的实际发生逻辑而非哲学家著述中的讲述逻辑③,就后者而言,康德在第三批判的“前言”和前后两个“导论”中,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也即为大部分康德研究著述和哲学教科书所一再重申的:为了沟通“作为感性东西的自然概念领域与作为超感性东西的自由概念领域”之间“一道明显的鸿沟”④——这是文本叙述学意义上的,我们这儿要追溯的是笔者主张的“思想发生学”意义上的,旨在把此前研究中习见的“知识的橱窗”变成“思想的车间”。⑤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发生,不是第三批判中任何具体思想、观念或概念的历史发生,而是特指鉴赏判断与目的论判断被统一在一个原则之下而成就《判断力批判》现有结构的实际发生过程。 其二,得先弄清楚康德“通过把两个问题归结在批判哲学的一个形式上的基本问题之下”的“顿悟”而撰成第三批判,逻辑上需要哪些环节。首先是有两个领域,即第三批判两大部分分别对应的鉴赏问题和有机生命体问题;其次是把两者连接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而以“合目的性原则”为先天原则的,恰恰是“反思性判断力”。概括起来就是,反思性判断力通过合目的性原则把鉴赏问题与有机体统一了起来。就第三批判的三重大任看,这其中就既有“结构性”的任务,即要对人类三大心意机能与三大高级认识能力进行完整的先验处理,又有“先验性”的任务,即为人类心灵的第三大领域(能力)情感奠定如源于知性的范畴(合规律性)之于认知能力和源于理性的绝对律令(终极目的)之于欲求能力那样的先天原则,同时还有“沟通性”的任务即沟通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的理论意图。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三大任务,哪一个才是第三批判形成的最初动因,或者是三者打了组合拳。 中西学界就此的主要观点,可拿上述文德尔班的“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李秋零的《康德的“目的论”情结——〈判断力批判〉的前史》为代表。文氏的“导言”重点关注的是第三批判成书出版的过程,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这段时期康德的来往书信;李秋零文则主要关注了对第三批判之体系建构有根本性作用的“目的论”思想的形成过程,所用材料主要是这一时段康德发表的著述。此外,范建荣于1989年提交答辩的名为《康德的先验文化哲学》的博士论文,在“《判断力批判》的诞生及其主要问题”一节中,复述过文德尔班和另一位新康德主义者E.卡西尔在《康德的生平与思想》一书中关于第三批判“前史”的主要观点和材料⑥;另有研究者从概念辨析的角度探讨了“目的论”与“判断力”结合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前提,以及这一结合对康德《判断力批判》所带来的意义⑦——只是这一探讨主要还是概念辨析,尚未涉及第三批判的发生问题。西方康德学界,文德尔班之后,以J.H.扎米托(John H.Zammito)和卡西尔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者主张康德第三批判的形成经过了三次重要的转折即认知转向(以写于1789年的第一导论为标志)、伦理转向(1790年两个导论之间,以第二导论为标志)和形上转向(以“感性判断力的辩证论”和“崇高论”为标志)⑧;老卡西尔则系统追溯了统合目的论与鉴赏判断的反思判断力的前康德史⑨。著名康德美学专家P.盖耶(Paul Guyer)在为其合译的第三批判最新英译本所写的“编者导言”中,专辟一节(Ⅲ.作品的撰写与出版)复述了文德尔班“导言”的基本内容,所用材料和结论亦大体相同。⑩ 以上研究除扎米托的专著外,大多属于概念史的分析梳理,并未给第三批判的实际发生以一个相对全面而合理的描述,也没有指明第三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环节,且这中间也没有扎米托所谓的“1789年夏末至秋季的伦理学转折阶段”。因此,本文之意图乃在综合运用康德这一时期的书信和著述,提供第三批判实际发生的更为合理可信的历程,追溯“鉴赏力批判”撰写的时间节点和直接动因以及第三批判结构性构思形成的时间和契机,其中特别发掘出“第一导论”在第三批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二、重启“鉴赏力批判”的时间节点 《判断力批判》这个书名最早出现于康德1789年5月12日致莱因霍尔德信函的结尾处:“我迫切地期待着您关于表象能力的理论,我的《判断力批判》(《鉴赏力批判》是其中的一部分)将在同一个米伽勒节博览会上与它碰头。”(Ak11:39)康德书信此前提及的一直都是括号里的《鉴赏力批判》。也就是说,1789年5月前,作为第三批判下半部分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并不在新著的撰写计划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先来追查一下此前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