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尼采惊呼“虚无主义”这位“所有客人中最阴森可怕的客人”已经“站在门口”,①并渴望摸清其底细以来,已经有太多西方学者参与这项艰难的探索任务。然而,迄今为止的所有努力似乎都只是在强化这位不速之客的神秘性。虚无主义(nihilism)一词的字面意义看上去很清楚,就是“关于虚无(nihil)的意识形态(-ism)”,即一种“相信虚无”的态度,但正如诺伦·格尔茨所言,说某人相信虚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因为所谓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以被相信的东西,而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被相信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相信虚无就仍然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②单是这种自我反驳特征,就已经让虚无主义的内涵难以被把握,而尼采对虚无主义一词含混且大量的使用,尼采之后的众多思想家又纷纷如法炮制,都让这个术语最终成为一个完全不可捉摸的幽灵。对此,曾经致力于探讨虚无主义本质的沙恩·韦勒不得不无奈地宣布:“没有这样一个叫虚无主义的东西;只有对这一术语的一些特定使用,而每一种使用都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③韦勒的主张虽然不无道理,但也过于极端,因为它彻底否定了从总体上把握虚无主义的可能性。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虚无主义无疑是一个“家族相似”④概念,这意味着虽然虚无主义没有固定的本质,而是一个开放的家族,但通过仔细观察尽可能多的家族成员,找到尽可能明显的家族相似点,并根据这些相似点来画像,我们还是可以对虚无主义这位不速之客有所了解。本文尝试指出,虚无主义的幽灵至少在西方现代世界显现过五类面孔,即作为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作为思想运动的虚无主义、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作为对抗力量的虚无主义和作为自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 一、作为否定哲学的虚无主义 如果对虚无主义一词的使用首先进行一番年代学的梳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经常被某种意识形态持有者拿来指责对手的批判性概念。虚无主义一词最初的使用,来自启蒙运动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各国持传统基督教立场者,其中最有名的代表,莫过于德国哲学家雅克比。在1799年的公开信里,他把费希特哲学斥为虚无主义,因为在他看来,费希特废除了对上帝这个唯一的神圣自足者——上帝是作为人类真理(truth)唯一基础的真相(the true)⑤——的信仰。深受雅克比影响的让·保罗(原名J.Richter),也在1804年用“诗歌上的虚无主义”来批判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因为后者极端任性的自我主义,会让“上帝像太阳那样存在的时代”完全成为过去。⑥另外,法国人路易斯-塞巴斯蒂安·梅西埃也把虚无主义视为法国百科全书派所卖弄的“邪恶哲学的正宗产物”;巴伐利亚通神论者弗兰兹·巴达尔认为科学与信仰的疏离一方面会导致蒙昧主义的虔敬派,一方面会导致使人慢慢衰竭的科学虚无主义;德国小说家贝特霍尔德·奥尔巴赫指出,一种披着哲学外衣的现代虚无主义运动正在群众中散播无神论的绝望情绪;罗马政治家约瑟夫·拉多维茨也发现,基督教已经全面丧失平衡和调节社会的作用,人民大众已经退回纯粹的自我主义。⑦ 相较于上述欧洲各国学者把所有反基督教的思想都视为虚无主义,1860-1880年代的俄国人对待虚无主义的态度较为复杂。虚无主义这一术语随着屠格涅夫小说《父与子》1862年的出版而开始流行。如果说屠格涅夫本人对小说中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巴扎罗夫的态度算得上是爱恨有加,那么其他俄国作家对待虚无主义者的态度就呈现为两极分化的状态。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皮萨耶夫、巴枯宁和涅恰耶夫等为代表的革命者,赞赏巴扎罗夫否定一切的主张,并且把这一主张落实为变革现实社会、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实践,⑧而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反虚无主义作家,则把一切否定俄罗斯传统文化尤其是东正教的人都视为虚无主义者。⑨ 尼采曾于1873年夏读过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也曾于1887年初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但是,尼采最初(在出版著作而非手稿中)用虚无主义一词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屠格涅夫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完全相反。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否定基督教(东正教)的态度视为虚无主义,尼采把否定感性生命的基督教本身视为虚无主义。在《悲剧的诞生》新前言中,尼采首次提及一种“实践的虚无主义”。根据上下文,这个短语指的就是基督教及其道德,后者根本上是“对生命的敌视”,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厌恶和厌倦”,是“对虚无、终结、安息的要求”。⑩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把“亏欠”“义务”概念及其背后的基督教教义都视为虚无主义的,并且把虚无主义规定为一种“抛弃这个此在而向往虚无”的态度,一种“求虚无的意志”。(11)在《敌基督者——对基督教的诅咒》中,尼采指出:“当神学家通过君王(或者民众——)的‘良心’而向权力伸出手掌的时候,我们不会怀疑,每次都是什么在根本上发作:求终结的意志、虚无主义的意志要掌权……”(12) 如果说法国大革命之后虚无主义主要被用来批判一切否定基督教的意识形态立场,而尼采所谓虚无主义主要指否定感性生命的基督教,那么海德格尔所谓虚无主义则指向尼采权力意志哲学,因为它执着于追问存在者之存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存在,而遗忘了存在本身。(13)但是,在阿多诺那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或基础本体论哲学本身就是虚无主义,因为这个所谓超越了主客对立的“存在”根本上就是虚无:“虚无是抽象的顶点,而抽象是可恶的事情。”(14)把作为抽象的顶点的虚无作为思想的起点,证明了海德格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纳粹主宰者的哲学有着共同嗜好,即满足于自身和自身的同一性,而否定一切差异性。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和对差异性的推崇,以及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启发了像利奥塔那样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把坚持元叙事和先验观念的基督教和启蒙运动都视为虚无主义,因为它们否定了沉默或缺席这个话语的他者的存在权利。(15)但是,在像哈里根这样的基督教批评家看来,后现代主义,不接纳先验神性观念、绝对的道德、否定任何现存意义和目的的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虚无主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