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化形态的不断演进,世界各主要高等教育枢纽城市或城市群逐渐形成国际化和区域化特征。在政策干预和共同发展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大学与其所在城市(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当地政府、企业等主体与高等教育机构积极联动,使之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区域协同发展模式。[1]就东京都市圈、旧金山湾区等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枢纽而言,大学往往在区域协同发展网络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大学凭借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潜力被视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托,以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2];另一方面,大学也在与区域的协同发展中获得资源和声誉,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积累新的要素。作为非西方国家中拥有最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发达经济体,日本对于大学—区域协同发展的关注由来已久。伴随着21世纪的地方分权改革,日本地方政府在拥有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担负起振兴区域发展的使命。日本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省)在2012年制定的《大学改革实行计划——打造成为社会变革引擎的大学》中指出[3]: 为应对急剧变化的日本社会,日本高校要进行职能重建,其中一项新职能即是将大学打造成区域再生的枢纽,从而加强大学与区域间的协同以激发区域的经济活力。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指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埼玉县在内的一都三县,其经济和文化意义上的核心为“都心”六区;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距离“都心”更远的山梨县、群马县、栃木县、茨城县。[4]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有学者指出,作为世界级高等教育枢纽,东京都市圈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国际化为导向,即以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为重要目标。[5]然而,由于“都心”辐射效应的逐级递减,东京都市圈内相对远离核心的区域面临人口过疏、经济活力不足、生育率降低、地方意识不强与地方文化流失等问题。随着日本政府逐渐重视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一系列区域再生政策相继出台。有别于东京都市圈内顶尖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国际化、全球化取向,其区域内地方大学在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推动下,逐渐将重心转向大学—区域协同发展事业。 日本学者中塚雅也(中塚雅也)与小田切德美(小田切徳美)指出,大学与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可分为传统型和新型,其中后者更为强调大学作为学生据点的属性,即要求大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自身定位,从而打破传统型模式仅依赖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局限。依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地区责任意识,该类型可进一步分为交流型、价值发展型、课题解决型、知识共有型。其中,交流型指地方大学学生参与本地居民的日常劳动与活动,价值发展型指学生以定期小组活动的形式从旁观者视角来审视本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机遇,课题解决型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当地的现实问题,知识共有型则指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以专业知识服务地区发展。[6]东京都市圈区域内的地方大学在参与新型区域协同事业的过程中兼具专业性与地区责任意识,其相对成熟的模式兼具上述4种类型的特征,可以为中国进一步推进大学—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政策环境 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参与地区振兴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宏观政策环境。一方面,日本社会长期存在人口结构问题,如除少子化、老龄化引发的适龄劳动力短缺外,地方人口过疏化也是阻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日本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创生的发展方针。另一方面,随着日本地方大学入学人数和影响力的提升,全国性的地方大学—区域协同发展项目作为地方创生的重要措施出台并逐步升级迭代。 (一)地方人口过疏化危机与地方创生的发展方针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劳动力市场整体面临人口减少与优质人力资源短缺的双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大学教育再生加速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通过进一步挖掘个体潜能开发优质人力资源以应对这一结构性困境。[7]与此同时,日本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过疏化现象,当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活力持续低下,致使经济与生活环境恶化。[8]日本总务省(総務省)的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面临人口过疏问题的地区占日本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其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2%。[9]导致上述地区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主要为生育率下降所引发的自然减少,以及人口迁移所造成的机械减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地方传统产业衰落,就业机会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中心城市,从而造成地方发展进一步受限,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的过疏化危机促使日本政府开始谋求地方层级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由此形成一系列应对这一问题的顶层干预措施,其重点主要集中在振兴产业、完善交通和通信体系、改善生活环境、完善教育和文化设施等。有学者指出,相较于初期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外在干预型政策模式,后期出台的政策更加强调地方自身的抗逆性,即社会在经历风险后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应对过疏化的工作重心由外部助推转型为内生发展。[10]日本内阁府(内閣府)于2014年提出地方创生方针,倡导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各地方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创造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设置城镇、人员、工作创生本部(まち·ひと·Lごと創生本部)推进地方创生事业,以期构建充满活力的日本社会。[11]地方创生的内涵可大致概括为面临人口过疏问题的地区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等吸引人口回流,从而使区域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12]地方创生政策主要包括4个基本目标:创造可盈利的工作机会并让人安心留在地方;建立城市与地方的联系以促进人口的逆向回流;保障居民结婚、生子、育儿的条件;创造一个可安心生活的社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