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朝鲜半岛是仅隔一江之水的近邻,自商朝末年箕子东走朝鲜至今,两者的诗歌交流历经三千年而烛照至今,在历史长河中这种交相辉映、绵延千年的诗歌交流可谓举世无两。两国投身此交流的诗人数千位,伴随而生的诗作数万首,加之两国诗人相互评骘的诗论以及诗集的梓印、互赠与售买,成为世界诗歌交流史上的宝贵财富,其流光溢彩在世界文化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但目前中朝诗歌交流的相关研究,仍缺乏系统全面的宏观论著,处于零碎片面的散点状态,使得该领域的研究难以持续深入。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中朝诗歌交流活动探索,蒐辑文献七百余万字,遴选可系年的交流诗歌五万余首,考察相关诗人两千余位,对中朝诗歌交流活动的缘起和时间断限、具体内容和发展脉络以及区别于其他东亚汉诗国家的特点,形成的点滴心得芹献于此,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引玉之思并给予指正。 一、中朝诗歌交流的起讫及发展脉络 “中朝诗歌交流”之“朝”,系“朝鲜”之简称,指朝鲜半岛自箕子朝鲜始(公元前1046年)至李成桂所创朝鲜王朝终结止(公元1896年),即朝鲜半岛之古代时期。半岛历史悠久,政权迭代,称为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三国、新罗、高丽、朝鲜,后又分立为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大韩民国),纷然淆乱,难以尽举,故本文用“朝鲜”统称古代朝鲜半岛。 朝鲜汉诗之始起自箕子《麦秀歌》,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之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①关于箕子朝周的时间,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因学者推断武王克殷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②“后二年”即公元前1044年。箕子一身而二任,既为殷商遗民,又是朝鲜开国之君,故可以认为中朝诗歌交流始于这一年。 中朝诗歌交流的结束时间,理论上应定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朝鲜高宗建阳元年),因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帝国败北,1897年朝鲜王朝在日本军国主义者胁迫下改称“大韩帝国”,宣告朝鲜王朝结束,中朝之间的藩属关系不复存在,两国之间传统的有官方制度保障的大规模诗歌交流随之终结。但实际上直至1926年,流亡中国的朝鲜遗民金泽荣等还有与中国诗人诗歌交流的余续,故下限定为1926年。 自公元前1044年起至1926年止,总计2970年,约略称之为“三千年”。这种持续近三千年、汇集数万首的诗歌交流,在世界文学史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东亚诗歌文化领域辉煌灿烂的映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朝之间诗歌交流的历史面貌,我们古典文学研究者责无旁贷。 纵观中朝诗歌交流的发展过程,不仅存在着依内容分类的时空逻辑,而且在诗歌交流的不同阶段也各具特色。依据诗歌交流中时空接触的疏密程度,由密渐稀依次是唱酬诗、献赠诗、追和诗、咏史诗、题咏诗五种诗歌类别。但中朝诗歌交流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交流,更是包含思想、历史、哲学等多方面内容的文化交流。本文从中国、朝鲜历史发展出发,结合两国诗歌演变的实际,将中朝诗歌交流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然后分别阐述各阶段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一)第一阶段,自西周始直到东汉末 此期内中国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向朝鲜单向传播为主。关于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的长期浸润,《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③《南史·夷貊下》亦云:“东夷之国,朝鲜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犹有礼乐云。魏时,朝鲜以东,马韩、辰韩之属,世通中国。自晋过江,泛海来使,有高句丽、百济,而宋、齐间常通职贡,梁兴又有加焉。”④可见自箕子东迁至南北朝时,朝鲜一直深受中国的农桑、礼仪、法律文化传播影响,文化交流的使者络绎不绝,至南朝萧梁则更加频繁。 中朝诗歌交流自箕子《麦秀歌》移植朝鲜半岛后曾长期中断,加之此时的中国文学还徘徊在“文学自觉”的前夜,中国诗歌还处于向民歌借鉴的创生期,与生产生活、文化采风、礼仪乐舞等相伴而生,《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等概莫能外,中国诗歌尚难以独立的身份向外扩展影响。直至初唐时才有新罗女王金真德献高宗织锦五言诗,行唐年号。唐末时新罗大兴留学于唐之制度,宾贡诸子如崔致远者流纷纷学作汉诗,中朝诗歌交流至此复续而一发不可收。此时中国丰富的生产、生活、礼仪、法律文化已经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尤其是中国史书如《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的传入开阔了朝鲜君臣士人的眼界,引起如何以中国之古鉴朝鲜之今的深长思考。诸多思考评鉴付诸朝鲜的政治实践,反映在诗歌上则为高丽时代“咏史诗”首开风气、李氏朝鲜时踵事增华并大量出现,朝鲜人对西周至汉末历史文化的思索评鉴在“咏史诗”这一朝鲜汉诗的重要类别中才作为远缘涟漪折射出来。质言之,西周至汉末这一千六百余年并未产生纯粹的诗歌交流,咏史诗的产生不过是延迟后发的现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