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现实需求主动提出的发展战略与改革方向上的调整,同时也是中国作为崛起大国积极肩负国际责任的体现。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极大地拓宽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这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与实施亦面临一些阻力与挑战:如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新冠疫情和国家间的博弈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的重大考验,各种不确定性增加,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之际,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们需要对身处发展节点的共建“一带一路”进行回溯与反思,继而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效 (一)优化顶层设计,形成教育对外开放的制度化框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加快完善顶层设计,通过把握政策驱动引领教育对外开放制度化的框架方向,将建设教育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目标。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调“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全面提升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4]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突出“加快”和“扩大”,强调“提质”和“增效”,体现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主动作为。[5] 我国通过促进双边协议及学历学位互认、签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完善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在内的跨境教育审批、管理、评估、退出机制等措施,为“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奠定了制度化基础。我国积极促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衔接,推动学历学位互认。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6];2016-2020年,教育部又先后与广西、甘肃、山东等18个省(市、区)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并在2020年启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部省品牌培育项目”[7]。十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合作方,截至2020年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8]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教育对外开放人才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多样化国际人才,努力通过人才互通实现“民心相通”。 首先,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通过持续助力国际科研合作和加大向重点国家选派研究生工作力度,全力做好“卡脖子”专业技术人才、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等重点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录取18302人,派出18583人(含部分2022年以前录取人数);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来自168个国家的来华新生8900人,共有30390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在286所高校学习。[9] 其次,持续加大培养国别和区域问题的研究人才和非通用语种人才。2012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工作,首批获得立项的培育基地共37个。[10]此后,教育部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出台《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指引》,制定实施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教育部开始对“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项目”进行调整,重点选派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专门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选派致力于填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空白语种。自该项目调整以来,共录取5262人,涉及92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73个。[11] 再次,稳步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我国积极向国际组织输送优秀人才,202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累计选派1726人赴82个国家的293个国际组织总部及机构办事处实习任职。[12]此外,过去十年,我国高校不断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步伐,初步建构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如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学院;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校开设了新的以国际组织就业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和项目。 最后,注重来华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国际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2018年,来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蒙古国、俄罗斯、越南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占来华留学研究生总数的46.2%。[13]奖学金在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层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日益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倾斜。自201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设立“丝绸之路”专项以来,已累计资助138个国家的17853名共建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9685人,博士研究生4117人。[14]此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级访问学者、各行业领域的青年杰出人才等也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发展对象。教育部等五部门在联合印发的《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项目”,逐步推动“博士学术精英”和“青年领袖短期访学”等项活动的开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