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而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要有很好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促进就业。我国当前的青年就业现状堪忧。自2022年以来,全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在15%以上的高位徘徊;2022年7月一度达到19.9%,创2018年1月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新高;之后随着经济向好略有降低,不过2023年的第一季度仍然超过了17%。就业是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人力资本供给—青年就业”是传统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然而,现阶段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刘鹤,2021)。碳约束对于青年就业是雪上加霜还是雪中送炭?因此,在新的约束条件下推演新的最优解,从理论层面分析低碳经济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就业的内在逻辑是基于现实需要的理论探讨。 在新背景下研究就业问题过程中,教育与就业的协同是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6年发布的《TVET战略(2016-2021)》中提出,要培养人的绿色技能旨在向低碳经济平稳过渡。2022年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联合召开的题为“连接高等教育和绿色经济社区”讨论会上又强调要关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绿色经济需求”。这些研讨试图在联合国绿色就业倡议的框架中,将劳动力市场中对绿色技能的需求与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也体现了从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出发解决就业问题(曾湘泉,2021)的理念。《规划》提出要“对接产业优化布局、支持青年到新产业就业”,通过“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力等系列措施。这些举措背后的逻辑可以归纳为,低碳约束下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直接决定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结构与质量,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学科专业以及各级各类院校的配置,实现充足的、适应新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储备至关重要,这将持续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就业稳定。 据统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之时,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突破60%,达到60.2%,并持续保持在60%以上(马晓强等,2017);按照教育部更乐观的估计,到“十四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60%。①实现碳达峰之时,大学毕业生必将成为未来新增就业的主力军,高等教育机构也会在技能培训、网络教育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刘能,2018;桑伟林和蔡智,2018)。而“十四五”作为“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因此,研究低碳约束下的高等教育和就业的关系问题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探寻更高质量就业路径的实践。 尽管基于长远定位,国际组织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给出了明确目标与政策实施方向,但是低碳约束和高失业率问题的叠加、劳动者短期教育投资与其长期消费的关联性不易刻画等现实和理论问题使研究变得更为复杂,且缺少基于教育、劳动、环境等交叉理论的支撑和规范的实践模式可供参考。鉴于此,本文以教育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研究为基础,加入环境学研究视角,探究低碳约束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模型,试图找到“低碳约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青年就业水平提升”的优化路径。 二、文献综述 根据奥肯定律和贝弗里奇曲线,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存在随经济周期同向波动的特征。如果不存在挤出效应,低碳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就业数量是增加的,而且就业质量会显著提升。然而,经济学家基于奥肯定律认为就业是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关注了增长似乎就等同于关注了就业,显然这是不合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Panayotou,1997)表明这种关系不是线性的,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拐点出现,环境状况随收入增加而改善,也就是环境退化率与收入为倒U形关系。其原因在于低碳生产与技术提升相关性强,低碳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替代效应导致就业挤出问题。低碳经济拉动就业的机制需要通过劳动力技能分组的设计实现(郑馨竺等,2021)。随着低碳消费的持续增加、低碳生产的扩张,最终会在倒U形曲线右侧实现低碳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显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的是长期规律,而且只是描述性统计结果。并没有给出达到倒U型曲线右侧就业状况的跨期决策过程,也没有结合青年劳动者的特征及其未来低碳消费可能进行模型推演。因此,本文从低碳经济与就业的关系、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在“低碳—就业”关系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尽管基于低碳约束研究青年就业的文献不多,但是低碳经济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开始有所拓展。20世纪90年代,“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开始在学界引起关注(Kinzig and Kammen,1998;Parkinson et al.,1999;Stern,2007)。2006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Stern Review)牵头发表《斯特恩报告》,计算出了“低碳经济”的效益,引起了能源界和经济学界更深入的讨论(Zawojska et al.,2019)。目前,低碳经济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是基于发展模式的概念,从能源约束、增长和消费的视角给出定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厉以宁,2017)。二是基于经济形态的概念,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定义低碳经济。即在一定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潘家华和张莹,2018)。三是从低碳经济的关联领域和实现途径给出概念阐释,认为低碳经济是一场应对气候变化的革命(张坤民等,2008),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效、改善能源结构、减排与经济效益协同等路径实现(庄贵阳等,2011)。虽然视角不同,但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到环境目标的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