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守正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但是,目前我国创新主体还存在自主能力较弱、创新资源不足以及空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均影响着创新绩效的提升[1]。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托开放式的创新环境和高质量的创新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与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可以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协同效应,从而不仅能够加速研究机构或高校的学术产出和技术专利[2],也能够降低产业创新成本和发展风险,增进创新效率并提升产业竞争力[3]。这不仅要求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4]。因此,优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保障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区域创新主体数量缺乏。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石,但由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的创新主体缺乏,科技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由民营企业牵头展开的合作创新较少[5]。同时,由于资本逻辑和学术逻辑之间的不对称,对协同创新的效率造成损失[6],而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现象严重[7],也导致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度不高。二是主体协同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等协同创新的动力来自外在考核压力,而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其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协同创新较高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也会削弱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阻碍主体协同创新意愿的持续性。此外,作为创新核心主体的大部分企业在涉及重大攻关项目上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力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囿于创新带来的财务风险和融资难题,倾向于引进、吸收和消化的路径,高质量的原创性创新成果严重不足。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由于缺乏专业的创新平台管理人员,已建成的创新平台存在管理漏洞与资源浪费问题[8]。以上内外部因素均导致协同创新所需的资源基础不牢,降低了区域协同创新水平。 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以入选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十家试点园区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共性与差异,归纳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模型,以期为实践中更好提升我国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取与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入选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十家试点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杭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广州高新区为研究案例。由于高科技园区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性产业聚集区,区域内包含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旨在通过多方主体的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因此,高科技园区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而试点园区的总体发展位于全国高科技园区前列,其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做法具有可行性。因此,本文选取这十家试点园区作为研究案例,从新闻、媒体报道以及政府官方文件等渠道进行资料收集,并对真实性进行反复验证,最终获得案例资料约30万字。 (二)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是通过案例资料进行分析,以归纳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模型,故选择与本研究相契合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较有影响力的质性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理论具有完整的操作流程,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通过对质性资料的系统分析,对社会现象与问题做出普遍解释,以此探索事物之间的关联并预测规律与趋势,能够弥补质性研究在理论建构方面的不足。 三、编码与模型构建 以下遵循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步骤,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在编码过程中不断反复对案例资料和所得概念、范畴进行梳理、比较和筛选,从而得出相关理论模型。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需要对案例资料进行阅读,从中“自然而然”提炼可能的类型、概念与标识,并逐项命名,得出重要的概念和类属[9]。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案例资料进行逐句逐段的阅读分析,提炼得出初始概念,然后对初始概念进行类属划分,得到更高层级的副范畴。最终得到48个初始概念和8个副范畴。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部分的有机关联[9]。在主轴编码阶段,通过梳理初始概念和副范畴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更高层级的主范畴。最终得到3个主范畴,即培育创新联合体、优化营商环境和制定战略规划(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