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类创造的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存在的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方式。语言最原初的功能主要是纪实和实用。“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①在此基础之上,语言生成了更多的价值和功用,此后也衍生出种种不同的文体。对于文体可以有不同的定义诠释,在我看来,简而言之,文体就是基于不同的书写需要和表达功能而形成的一种语言体式。这种语言体式从大类上看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以写实为务,试图在文本与书写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直接的真实关系;另一种是源于客观真实但又不拘泥于这种真实,其间融入了主体某种审美设计以及实现这种设计所运用的虚构等艺术方式。对于这样两种写作模式或是文类,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类为非虚构和虚构。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地指出,一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比较两种文类中哪一种文类更为接近书写对象的真实,因为它们各有其关于真实性的价值取向;二是我们不能基于绝对主义的观点,或是虚构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否认、排斥非虚构写作类型的存在。的确,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以语言为表达载体的非虚构写作,它无法完全“非虚构”地抵达客观自在的对象世界。从这一点来看,无疑,绝对意义上的非虚构是不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即使是虚构性写作,其文本的建构也并不全是凌空悬思,其间也有现实的原型和客观的元素。因此,关于虚构与非虚构的文类命名或讨论,我们应该持守相对主义的观点,从相对论的角度加以言说,以免陷入某种无谓的语言圈套。显然,本文的主旨不是要论述虚构和非虚构这样宏大的话题,而是将非虚构文学作为基本的关键词,梳理与其关联的文体指称,借此观察文学史演进的侧影。观察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现场,摄照它行进中的时态,分析文学进入非虚构时代的势态以及可能。要使文学的非虚构时代不至于成为一个虚拟的场景,我们就应该努力地去创造“建设的”非虚构文学。 一 非虚构在中国成为一个热词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间相关的争议纠缠,成为这一时段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其实,非虚构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以及认知的逻辑。非虚构作为一个专门的话语,或是文类的指称,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而作为一种实际的写作存在则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中国文学具有深厚绵长的史传文学传统,《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既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种记述,又是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篇章,是中国古代的非虚构文学,尽管其中有着虚构的成分,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②的史家精神,正是当代非虚构文学写作应有的核心伦理。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将其指称为非虚构文学作品,但其中也存有一定的非虚构性,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要了解、理解非虚构文学的基本含义,就需要将它置于原初的生成语境中。我们现在通常认为非虚构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相关的文学表达中。“非虚构小说的概念是美国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在此之前,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浦·罗思在他的著名论文《写作美国小说》中,提出来一种‘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的理论,这种理论后来成为非虚构小说的理论基础。”③这里的文字明确地指认了“非虚构小说”命名者、命名的时间和此类写作的理论基础。美籍华人董鼎山的《所谓“非虚构小说”》④可能是在中国最早介绍非虚构的文章,此文刊发在《读书》为他开设的“纽约航讯”专栏。由文章的标题我们可以意会到作者对“非虚构小说”并不看重,但由于他的美国文坛现场观察者等的特殊身份,所以其介绍的信息更为丰富和真实。在这篇文章中,董鼎山给出了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与“非虚构小说”相关联的一些具体背景。通常《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畅销书目单“分为虚构(Fiction)与非虚构(Non-Fiction)两种。前者所列者是小说,后者是其他各类非小说的作品。但梅勒将这本书标榜为‘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novel)。这就使编辑伤脑筋了,因为这个名词有点自相矛盾。”尽管“非虚构小说”的名字起得有些“越界”,但“不但梅勒本人要把这本书当小说,而且出版者也有此意。因此,《时报·书评周刊》的编辑们在商议后决定将此书列入畅销书目单中的虚构栏。”董鼎山认为“用小说的形式,用文艺的笔法报道事实”,是《刽子手之歌》《在冷血中》《黑夜的军伍》等非虚构小说代表作品的总体特征。董鼎山在这篇信息量较大的文章中,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原生”的非虚构完整的表述是“非虚构小说”,被称为“非虚构小说”的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在当时入列“虚构”类作品。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非虚构原初概念的内涵颇为重要。对于将梅勒、卡波特视为非虚构写作的主要发轫者,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著名评论家雷达就另有指认:“非虚构的历史不应该从卡波特算起。我认为非虚构的开山者或鼻祖型的人物应该是茨威格。茨威格这种既非自传也非回忆录(即《昨日的世界》,引者注),重在目击、见证、揭示心灵的真实写法,奠定了非虚构的某种本质特征。”⑤茨威格可以说是世界文学中“非虚构的开山者”,但“非虚构”的命名确实与梅勒、卡波特的创作具有直接和明确的关联。这两者并不矛盾,在文学史上有一些文体或文类的命名常常滞后于此类作品的实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