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和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会议,有个相当宏大的总主题,即“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通知中还特别提示了五个分议题,涉及世界汉学视域中的文史哲教、世界汉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等重要命题。笔者来自陕西,从“废都”西安瞭望世界汉学包括华文文学也是若有所悟,窃以为从古长安到新西安的文化发展都与人类世界、世界汉学有着深切的关联,笔者曾提前给会议召集人金进教授报了两个题目,其一就是《在中国大西北关注华文世界》,然而金教授思量后还是选择了另一个题目《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还强调说这个选题有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讲,本土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有了这篇虽不能面面俱到却能体现新努力的会议论文。 一、目前中国大陆各省区、直辖市尚无独立成册的本地当代文学批评史 查史料、摸情况、探动态,是建构批评史的前提。经过多方面查询、咨询包括开会咨询、电话咨询和数据库查询等,迄今全国性的文学批评史不少,但中国大陆各文学大省(市)均无本地《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或《文学批评史》出版,各省区、直辖市也无本地《当代文学批评史》,咨询中还了解到之所以如此的主客观原因及撰写本省区(市)文学批评史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尽管困难不少,但陕西文学史编委会近期经过反复讨论还是决定编撰《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并由主编牵头成立了人数较多的课题组。该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决心结合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尽力、尽快撰写《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不是古今贯通的陕西文学批评通史,时限统一是1949-2020)。按照计划,争取2023年内成稿,2024年出版。 该批评史追求的一个目标是:全书注重“实证”,力避“妄评”;尽力而为,填补空白。其入史批评家的基本标准大体参照了先期编辑的《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一是入选评论家须现为拥有陕西户籍者。二是入选评论家须为长期从事文学评论,并在文学评论领域内有一定的全国性声誉及影响。根据陕西文学史编委会讨论的意见,本书可以多写老先生,年轻人入史则要格外慎重,但在第三编即“新世纪文学批评”中可以突出新锐批评家,虽不在章节题目中显示人名,但在论述中可以逐一评介有较大影响的青年批评家。全书约三十万字。根据课题组讨论的结果,本书的副产品《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料初编》也有专人负责并有望同步完成,体现着“史论与史料并重”的原则。陕西省作协及陕西文学院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在全面推动《陕西文学史》编撰工作的同时,此前由省作协陕西文学院提前一年开始编辑的《当代陕西文学评论文丛》数十种已经在编印中,近期即将问世①。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走过了七十多个岁月,对此进行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很有必要。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到陕西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可以探究其间存在的经验教训,看到陕西文学界包括批评界的风风雨雨以及批评队伍及其组织化的诸多情况,看到陕西文学批评所取得的业绩及其存在的不足,看到提升批评水平的重要性及局限性,看到重视小说评论却相对忽视其他文体的批评现象。来自批评界的回顾和前瞻,鼓励和激励、直率和委婉,都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或对于整体,或对于个人,都会产生或显或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积极建构对于当下总结既往的相关文学批评的经验教训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于当下及未来的文学批评尤其是陕西文学批评具有现实性的指导、借鉴意义。其现实目标之一,就是与“批评文丛”一起,为深入总结和发扬“陕派”文学批评的历史经验、推动陕西文学批评再创佳绩、助力陕西乃至全国文学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二、基本内容:《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经讨论后形成了撰写提纲 经过本批评史课题组的反复讨论,尤其是笔者与李春燕、李跃力和冯超等主笔人(各负责一编)的不断沟通,在两次听取编委会意见后基本形成了批评史的框架和撰写提纲。尽管在定稿前都还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内容应该是确定的。这里且略为介绍一下: 全书除了绪论、结语之外主要分为三编,各编分有章节。第一编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第一章是陕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视野,分三节评介对延安文艺理论批评的传承、红色文学经典化的思考及批评和对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探索;第二章是文论与批评的融合共进,分四节分别评介柳青的文论、胡采的文论、柯仲平的文论以及郑伯奇、杜鹏程等人的文学批评;第三章是本编的分类文学批评,分三节评介十七年的小说批评、诗歌和散文批评、纸媒批评与儿童文学批评。本编将十七年时期陕西批评家分为两类:其一,以文学批评知名,如胡采、柯仲平、王愚(青年时期)等;其二,以文学创作知名,如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其中胡采、王愚、肖云儒等与新时期文学批评部分有明显重复。经过讨论,全书从基本史实出发,允许小部分的交叉和重复,但要协调好在哪一个阶段进行重点评介。在其他类型文学批评或分类批评中会涉及文体批评、期刊媒介批评、儿童文学批评等,也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多的交叉和重复。 第二编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承上接续分章,即第四章为笔耕组的文学批评(上),分三节介绍介入生活与介入文学的文学批评、走向审美的理论批评的胡采、充满实践品格的理论批评家王愚;第五章为笔耕组的文学批评(下),也有三节。分别以刘建军、蒙万夫、畅广元、刘建勋等为例评介了学院派批评,同时评介了生命在场的理论批评家李星和艺术评论的多面手肖云儒;第六章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上),分三节评介了笔耕组之后的文学批评、世界文学视野下的现代诉求和区域文学空间的开拓;第七章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下),分三节评介了人性、历史与诗学交融的现代诉求、编辑和作家的理论批评及见解犀利的理论批评;第八章为分类文学批评,分三节评介本时期的小说批评、诗歌和散文批评及媒介批评与儿童文学批评。本编对新时期陕西文学批评的考察和深入研究是整部批评史的重头戏,篇幅也最大。李春燕数年前已经从小说评论方面对此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有国家课题也有专著,现在要按照批评史体例及新动态(包括编委会部分意见)加以修改和调整,并展开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