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58(2023)06-0105-13 2023年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下文简称为“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文简称为《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设定为“我们即#活态遗产”(We Are #Living Heritage)。这与五年前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密切相关。2018年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部门(Culture Sector)重组,承担《非遗公约》秘书处职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ction)更名为“活态遗产处”(Living Heritage Entity),并从归属于教科文组织创意处(Division for Creativity)变更为与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其他四个机构并列,直接对文化助理总干事(ADG/CLT)负责。(Document 205 EX/3.INF.2)①这次更名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引起质疑。在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5届会议(2018年10月,法国巴黎)上,该组织总干事阿祖莱(Audrey Azoulay)将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部门重组方案提交审议,希腊代表就机构新名称提出疑问:为何选择“活态遗产”这个与《非遗公约》语言无关的词命名与《非遗公约》有关的实体(entity)?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答复。在埃及代表的追问下,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奥托内(Ernesto Ottone Ramirez)澄清道:这样做绝对无意改变《非遗公约》的名称,因为《非遗公约》有其得以确立的明确渠道;使用“活态”这个形容词的目的是引入一个术语,即“活态遗产”——这个术语尽管不见于教科文组织的命名法中,但在相关主题的讨论和考量中已大量出现。(Document 205 EX/SR.1-6 pp.85-86)奥托内没有进一步阐明为何要引入“活态遗产”这一术语,然而这次机构更名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效果:重组方案通过后,“活态遗产”这一术语在教科文组织内被大力推广,可见度迅速上升。那么“活态遗产”这一术语来自哪里?在《非遗公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被界定和使用的?教科文组织引入这一术语的动因、意义及影响又是什么?本文将采用循证研究法(the evidence-based approach),将“活态遗产”作为关键词,以教科文组织档案文献为主要证据来源,对上述问题加以探究。 一、来自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活态遗产”概念与活态遗产保护方法 虽然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属性,但遗产研究界一般认为“活态遗产”概念来自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活态遗产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历史建筑使用功能与历史价值的关注:1894年,克洛凯(Louis Cloquet)提出“活态古迹”(living monument)②概念,将其定义为“仍然为社区所使用的建筑”,认为使用价值是这类建筑的重要价值;1903年,李格尔(Alois Riegl)从最初建造目的出发,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其中“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s)概念类似于克洛凯的“活态古迹”概念,指一种从建筑的长久生命中获得历史价值、不断发展变化的遗产[1]。在全球权威遗产保护组织出版的相关重要文件中,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③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起草,于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附件登记的《佛罗伦萨宪章》,将主要由植物组成的历史园林视为活态古迹,并规定了其特定的保护原则和方法[2]124。 在1972年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框架中,对活态遗产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被各国视为可以让社区与民族肯定其文化身份的因素和确保文化多样性的因素[3],而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被认为实质上是用“欧洲中心主义”的遗产观作为评判遗产的标准,造成遗产名录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因此提出抗议,敦促教科文组织在遗产选择标准中纳入非物质内容[4]15。1992年,《世界遗产名录》新增“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类型,关注遗产的活态性和非物质的部分。1987-1993年进行的一项全球研究指出,活态文化(living cultures),特别是“传统文化”,没有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得到充分体现。有鉴于此,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4年启动旨在提升《世界遗产名录》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的全球战略[5];同年发布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修订版,在“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第六条标准中增加“活态传统”(living traditions)、“艺术和文学作品”(WHC/2 REV.para.24)这三个非物质要素;同年又发布了《奈良真实性文件》,提出“文化延续性”(cultural continuity)概念[2]142。这一时期,“活态遗产虽未作为一种遗产类型纳入世界遗产研究框架之中,但被视为一种对遗产保护与价值阐释的方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