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微信拜年业已成为当下颇为显著的社会现象,但是群发的微信拜年是多数人寄托真情实感的真实问候,还是一种繁冗的被社会仪式绑架的负担?抑或我们正在被数字化不自觉地奴役?我们认为随着数字化的浸入,数字化的仪式交往已经日益沦为更加社会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微信拜年成为一种廉价的、仪式化的、模式化的问候,充满了功利性色彩。微信交流是一种崭新的交往形式,它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固守的几千年来的春节拜年文化传统,是一种感情上的温暖、心灵上的慰藉。微信拜年虽然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交往对象的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但却疏离了人们的情感。本文深入剖析微信拜年现象中各个阶层人士微信拜年的意向,进而分析数字化交往中阶层交流的信息流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问题 当下我们正处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称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活不仅给我们带来观念的全面更新,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微信拜年为代表的数字化交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但其空洞的内容和“工业化”的群发方式,可能又使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沉重负担,不过人们仍然对此乐此不疲,因此本文从“数字化交往与阶层性”“传统文化的异化”“社交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试图从理论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交往与阶层性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的数字媒体的发展。①同时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利用和推广,形成了独特的信息流动管理机制。作为现代通信工具的手机微信,由于其高度的普及化和便捷性,成为人们沟通感情尤其是拜年的新兴渠道。在既往的研究中,由于社交媒体是一种新兴事物,其各种交往模式和信息连接方式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比较充分。其中从人际连接强弱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也比较多。研究者们认为人际关系的连接可以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而基于大规模的发送微信拜年短信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弱联系”范围。“弱联系”是指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弱的人际交往纽带,其特点为互动次数少、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窄。有研究者认为相比于强联系,弱联系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社交圈子、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好的合作伙伴。平日里大家工作繁忙,春节的一个群发祝福却可以维持彼此间的联系与感情,听起来的确是一种轻松又便捷的方式。② 对于中国春节期间的人际交往,已经有很多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探讨,如鲁迅、林语堂等。较为系统地进行学术阐释的有人类学、社会学学者费孝通,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块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人际关系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了网络。③我们认为这种数字化的拜年信息,可能存在阶层间的有规律的流动。 社会分层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将一个社会的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的概念中包含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④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均等的。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社交的阶层性、圈子文化社会的多元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悬殊、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由于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的不均衡分布⑤,使得人们在人际沟通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划分标准,即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中国的社会学者将中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10个阶层,其中前三个又认为是“社会上层”,中间四个是“社会中间阶层”,后面三个为“社会底层”⑥。 (二)作为传统文化延续的“春节拜年信息” 传统节日交往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和集中表现形式之一。春节拜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研究者认为,在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里,用微信传递感情也有其合理性。它代表着人们对于亲友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美好品德,同时也深层次地反映了伦理道德价值和文化传承体系。⑦无论是与较为传统的上门拜年还是和电话拜年相比,微信拜年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不断变迁的。民俗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⑧微信拜年是当下技术与传统习俗的融合。微信拜年使得我们交往的广度变宽,不再禁锢在自己原有的交际圈,也让我们避免在初次跨阶层交际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流转换。但微信的情感表达也开始出现浮躁现象,深层感情交流趋于淡化。也有研究者从资本的视角指出,实际上微信拜年也是资本侵入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在日益增长的微信信息数量背后,暗藏了“拇指宝藏”,即当一条条手机信息借助无线网络传送时,“拇指经济”在中国展现了其惊人的能量。⑨目前的手机微信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字内容,成为我们日常沟通交往中主要的联系工具,其功能的不断增强正是“拇指经济”具有巨大能量的重要原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以及对春节拜年习俗的创新,微信平台的文化符号传播也得到了应用,如微信拜年短信在网络社群中扮演了“多重能指”的符号性角色,实现了多样化的象征符号表达,具备了社会资本的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