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568(2023)06-0117-1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化的政治规训”,即在法律规定为“允许”,且赋予相关国家机关以教育、数据安全建设、对违法数据运用的权力,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的社会治理活动。它具有在全社会层面上发现思想异动、引导思想衍动方向,最终尽可能达到对社会之中全体成员的思想改造和道德优化。当然,“规训”这一概念,特别是在福柯所著《规训与惩罚》中精妙描述的方式中,已成为与“环形敞视监狱”相关的政治监控和思想掌控的核心,同时也与他的后继者们对技术统治和集权化的批评紧密相联。政治规训并非一个全然要被批判乃至警惕、惶恐和不满的概念对象,如果从政治管理、社会治理——特别是与人的言论、行为举止、思想相关,特别是后者逐步在匿名化的背景下逐步出现放任和恣意的网络话语空间之中,采取数字化、智能化进行的全方位、全天候的政治规训并不缺乏合理性。同时,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逐步完善的当下,在公民隐私权、言论自由权不断被强调、不断获得法律和政治保护的法治时代,所谓的政治规训也具有其合法性基础——也是唯有在肯定对福柯式的政治规训暗含的批判主义色彩进行处理后,确定在某种情况下,尤其是当下日趋和谐稳定的法治社会之中政治规训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才能够成立。例如在我国,较为典型的政治规训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后者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活动,是由政治力量展开的,其有意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内核和道德观念与感触向特定的预设目标进行引导乃至硬性疏导,并且为该政治力量,也即我国的无产阶级提供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规训式的与引导式结合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又如,在我国常见的对文艺作品和新闻成果的审查工作,同样是一种政治规训,同样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文化领域的干涉活动,但是其根本用意是促进无产阶级专政在文艺和新闻领域的进一步影响,原因还是由于文艺作品、新闻舆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其一旦成为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脱缰野马”,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国内思想对立,为域外政治势力介入提供平台。因此,宣传思想工作仍然是“具有阶级性的政治活动,而且是一项具有属人性的社会活动”①。而在现实的信息时代、智能时代背景下,政治规训也仍然需要进行自我转化,因为一旦教育、文艺和新闻活动在互联网等第二虚拟世界的“发酵”下获得放大效应,那么就有可能反过来影响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随之必然带来“政治规训数字化”这种政治规训的新型模式。 无论是依照福柯对政治规训的批判还是依照相对乐观地将政治规训视为法律治理和治安管理活动,“网络”这一场域仍然是政治规训的重要领域。考虑到“政治规训数字化”与网络实现政治教育、网络红色文艺点映、网络新闻发布舆情责任负担等情况,数字化政治规训机制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通常体现为表意清晰文字信息或语音,抑或是更为直观但具有时空意义的图像信息的治理能力是处于不断滋生的情况。但是,对于现下风靡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介之中流行的表情符号而言,无意义或需要被重新、反复赋义,甚至永远不具有稳定意义的符号则不断考验政治规训在数字化空间之中的治理能力。但是,“政治规训数字化”也应当关注表情符号对社会思潮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对“政治规训数字化”的后设理论研究之中,要将表情符号及其受用和使用现状作为一种严肃的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去进行客观的观察与评价,并且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立场下,去对表情符号这种现象的设计、创作、绘制定型、源初意义、运用规制进行把控和治理,尤其是关注容易引起舆论思潮的互联网环境之中的表情符号运用。因此,作为对政治规训的方法论的研究,就有必要讨论表情符号如何被现代化互联网环境之中的思想治理和文化治理所包容,进而成为网络和谐环境的促进者,也必须要探讨以政治制度、思想工作、文化教育和促进上述情境生成的规训方法,需要在网络话语空间之中,把握与考虑表情符号形塑的“表情包文化”在网络话语空间之中对数字化政治规训话语的影响,进而逐渐将日益流行的“表情包文化”与政治管理和网络空间数字化治理结合起来,发挥前者的亲和力优势和治理潜能。 一、数字化政治规训是否必然管辖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产生于互联网空间,而为了社会治理、治安管理和营造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风清气正,线下的和现实的政治规训也转移到线上空间,并且逐步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兴技术结合。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跨域通讯等前沿信息造物因产生关联,形成了“数字化的政治规训”,将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重塑在网络空间之中。因此,无论是表情符号还是政治规训的数字化,都必然与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和社会现象发生关系:一方面,网络作为现代网民栖身其中的重要场所,已经允诺了人的思维方式、行动理由以及交往方法的变化,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的思想乃至物质交往、交流、互动、沟通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表情符号还是政治规训,都必须在网络环境之中以“吸引力”为动力,以“亲和力”来影响网民的重要心态,在匿名空间之中如果连“吸引”都无法保持,那么也就无从谈及表情符号的受话双方,表情符号的使用也因此并不具有必要性;同理,抓不准谁是政治规训对象,定不好谁是政治规训的主导者也是由于双方根本构不成虚拟空间之中的吸引关系。而结合来看,如果不了解表情符号因何产生且为何具有吸引力,政治规训也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只能保持管理泛化和权力滥用,让网民对与政治规训相关的诸多技术与政治运作进一步产生刻板印象。因此,必须首先研判表情符号作为语言形式在网络空间之中的独特作用,再对政治规训以数字化方式引入舆论场发挥治理效能给出精准的方案或许才是一种网络思想和语言治理的路径。“在数字传播环境中,信息内容丰富多样,生活百科、媒体新闻、专业知识一应俱全;信息载体多元,汇聚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传播速度快且实时持续更新,用户可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②”详言之,表情符号与互联网之中的特殊环境具有必然的联系:首先,网络通讯技术、新兴的即时社交克服了身体不在场带来的信息交换差异。在完成了早期互联网线上信息传播的语言媒介搭建后,即时视频通讯因缺乏流畅的移动互联技术支持,单纯的语言表达极有可能无法真切地传递与现实社会交往相仿的表情信息和语调信息,网络语言交流仍然具有较高的失真性。因此,表情符号的产生首先是在技术条件,特别是互联网线上语言沟通取得成就的情况下,为填补语言表意的非整全性的一种努力。其次,表情符号也是在即时视频通讯尚未获得如5G通讯技术支持情况下展示语言表达者情态、心理的一种“映像”,而即便是在5G通讯获得较大发展的当下,表情符号的存在仍然是填补即时语言传播交流这种更为常见、更符合匿名化社交规律的线上交流方式情态缺失的选择之一。也就是说,无论是因互联网长期发展以及即时视频通讯的后发作用,还是因即时视频通讯本身无法达到语言信息传播的私密性程度,表情符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互联网语言的一部分,与表意文字已经处于交融关系并且形成互联网语言。最后,对表情符号的使用未必完全依靠符号所在表情包所预设的符号意义,而是以重新赋义的方式获得其他语用意义乃至根本改变某一表情符号的原有意义,这就符合了在一切信息舆论传播之中必要的“隐喻”和“隐微”意图。因此,在互联网及其衍生出的各类平台之中,表情符号的普遍使用具有技术成因,也具有语言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基于实践理由的隐微写作动机等,这些都是“政治规训数字化”所面对的表情符号使用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