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3)12-0016-10 哲学史不仅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史,也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史,始终意味着存在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三位一体。就此而言,哲学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哲学史,它既需要确立语言的本性,也需要展现语言的特定功能和独特角色。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相应地也出现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哲学,以及与它们有紧密联系的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我们需要在语言哲学的历史演进中来清理解释在相应形态中是否有所作为,以及如何有所作为。 一、问题的缘起 我们似乎很难明确界定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而它与解释学/诠释学/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关系更难辨析清楚。我们不妨从戴维斯为《布莱克威尔哲学指南》撰写的“语言哲学”说起。他认为语言哲学探讨的是从我们关于语言普通的、日常的看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相对照的是追踪从语言的科学研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据他说,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哲学涉及的是我们理解或误解语言的方式,涉及我们如何把无稽之谈误认为是可理解的东西,涉及什么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就此而言,所有的哲学实际上都涉及关于语言的问题,它在过去一百年左右的哲学中确实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同时明确认定,仍然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可以被认为就是语言哲学的学科领域,它开始于语言表达具有意义、可以用来谈论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这一绝对基本的事实,而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现象是语言意义。① 戴维斯的这一界定包含了诸多含义,语言哲学的研究在他那里看似包罗万象,实则有些褊狭。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三点具体看法。第一,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断然区分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哲学,我们更愿意承认,语言学哲学在哲学史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第二,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他针对维特根斯坦进行的解读,前提是基于形而上学史,在存在论、认识论、实存论、终结论的演进历程中来考虑语言哲学,而这意味着,所有的哲学都绕不开语言问题,尽管关于语言的提问法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迥异的角色。第三,戴维斯关于作为学科领域的语言哲学的定义太过狭隘,所谓“语言表达具有意义,语言哲学要研究的中心现象是语言意义”这一说法,过于关注语言的静态的、同时的结构,而没有充分考虑语言的动态的、历时的演变;只考虑了语言的工具性,没有考虑语言的自身性;只考虑了科学语言或技术语言,没有考虑人文语言和艺术语言。 现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当代欧陆哲学,对于理解解释学与语言哲学的关系至为重要。我们可以用一种相对直观而明确的分期,将西方哲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前笛卡尔的古代哲学、从笛卡尔至黑格尔的早期现代哲学、从黑格尔至梅洛-庞蒂的后期现代哲学、梅洛-庞蒂之后的当代西方哲学。我们主张从时代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来把握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而笛卡尔哲学与古代哲学之间的藕断丝连和推陈出新的关系表明,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处理古今之争。这代表的是哲学历程中的一种连续与断裂的辩证的而非线性的关系,也可以说表明了早期现代性(古典性)与前现代性(古代性)、后期现代性与早期现代性、当代性与现代性的复杂张力关系。我们尤其关心早期现代性经由后期现代性向当代性的转换,但这不得不经常求助前现代性。这一切表明,在逐步取代古代实体形而上学或灵魂哲学之后,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或心灵哲学本身也经历了从确立到式微再到完全解体的旅程。 当代哲学可以被视为非形而上学,甚至非哲学,因为我们已经步入形而上学/哲学终结的时代。许多当代哲学家都以自己的方式突显了这一重大事件:后期海德格尔谈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哈贝马斯关注后形而上学思想;福柯把哲学看作是文化形式;德里达说中国没有哲学,但有思想;利奥塔谈后现代知识状况;罗蒂谈后哲学文化;如此等等。在漫长的哲学历程中,语言最初以神话(words of/about God)形式出现,然后表现为心语(words of/about soul,存在着纯粹心语和不纯心语之别),最后呈现为物语(words of/about things)。②语言在哲学中总是扮演着某种角色,就此而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经历了古代的神话学哲学、早期现代的语法学哲学、后期现代的语文学哲学和当代的语言学哲学四大阶段。那么,解释在这样的语言变化和哲学变迁中是否扮演某种角色、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扮演其角色、会导致何种后果呢? 列维纳斯认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是两个希腊人。胡塞尔试图回归希腊理性,这是一种既不含早期现代人类中心论,也不带后期现代个体中心论的非人类学姿态;它当然不是一种后人类学的围绕物性展开的姿态,而是一种隐含的前人类学的围绕神性展开的姿态。真正说来,作为在尼采去世之年正式登上哲学舞台的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不可能在“神死了”的氛围中预设神,可以说,他那里不存在、他的徒子徒孙那里也不存在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包含还原、建构和解构三个环节,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回到不受遮蔽的原初状态,而前苏格拉底哲学提供了这种原初状态的范例。不管古代的实体哲学还是现代的主体哲学都遗忘了存在,现象学还原的这三个环节导回的是事物本身或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的解构是他所说的理解和解释的延伸,这表明他是一个思念希腊故乡的游子。然而,在文本解构中进行字词游戏的德里达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