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然而钢铁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房地产库存偏多等供给侧问题却相对突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减弱。为了应对供给侧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此之后,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件都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理论,也不是脱离我国实践而凭空创造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基于我国的实践经验、面向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供给侧所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范畴,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领域的重要创新举措。不管是与20世纪70年代西方曾出现过的供给学派相比,还是与当前西方主流宏观理论以及主流政策实践所倚重的总需求管理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涵、理论基础、调控目标、政策工具等重要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已经有不少文献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1]、理论基础[2]、政策框架[3]、动力机制和实施条件[4]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不过,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国家治理体系也在不断优化,这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调控的新要求,这既突破了传统宏观调控框架的局限,也明确了构建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的新方向。本文旨在宏观经济治理框架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的动态演进及其推动宏观经济治理不断完善所取得的主要成效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2016年5月16日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主要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关键词[5] “供给侧”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端。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两个相互对应的概念,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链条才能顺利运行,国民经济循环才能通畅。反之,如果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那么国民经济循环将不再通畅。此时,需要分析问题究竟出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如果问题出在了需求侧,可以主要使用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思路加以应对。如果问题出在了供给侧,总需求管理将面临“药不对症”的局面,从供给侧入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供给侧难以有效满足全社会对于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可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出在了供给侧。解决当前主要矛盾需要集中力量从供给侧入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供给结构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 “结构性”指的是,供给侧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问题而非总量问题。虽然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出现在了供给侧,但是并非所有行业的供给都出现了问题,出现问题的行业所面临的也并非同样的问题。钢铁、水泥、玻璃等部分传统行业面临的主要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相比之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面临的主要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正如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改革”指的是,解决供给侧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需结构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干预过多,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清除。解决这些供给侧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以扫清相关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让该退出市场的企业尽快退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该进入市场的优质企业顺利进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要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真正“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