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博士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顶尖层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对博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亦大幅提高,以期通过繁荣博士生教育促进知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升。[3][4] 既有研究表明,博士生发展主要受到培养环境、导师、同伴、个体自身等因素的影响。[5][6]其中,师门作为微观的培养环境,是博士生的“必经之门”。我国博士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形成了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对博士生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7]进一步说,师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不可忽视的组织环境和研究文化。[8]但是,迄今学界仍较少从师门组织的视角去系统研究博士生的发展,尤其缺乏对师门组织中博士生的发展机制进行深入剖析。[9]鉴于此,本研究拟对师门组织中博士生的发展机制进行探究,深描师门组织中博士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挖掘博士生发展机制背后的教育意蕴,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诠释主义取向的质性研究,旨在通过探究博士生在师门情境中的真实感受与行动来解释博士生在师门组织中的发展,力图获得博士生在师门中的真实体验,对他们所感知到的“真实世界”进行深描和阐释。[10][11]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依据学科、年级选取“双一流”高校不同学科的在读博士生,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辅之现场观察、文档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数据搜集。本研究访谈了47名在读博士生(编码为DS1~47,DS为Doctoral Student的缩写),每位被访者的访谈时间约40~90分钟,经被访者同意之后,本研究对他们的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转录,共形成了近50万字的质性文本资料。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研究者还对其中两位博士生的师门组会进行为期半年的现场观察。同时收集了其中部分博士生所在师门的微信公众号中关于师门活动如组会、秋游等活动的相关网络文档资料。 (二)编码过程 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依次进行三级编码。第一,通过开放性编码,研究者不断地识读、提炼和对比质性文本资料,形成了师门组织管理、师门组织的紧密程度、师门组织氛围、学术性与事务性实践参与、导生互动、导师角色、导生关系、同门互动、同门角色、同门关系、自主学习、意义阐释、自我发展、外界认可与内在肯定15个概念范畴。第二,基于这15个概念范畴,本研究通过主轴编码识别多个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12]最终归纳出6个主范畴:师门组织境脉、实践参与、导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独立自我长成。第三,进行选择性编码,进一步聚合出“核心范畴”,并挖掘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师门组织中博士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明确博士生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本研究聚合出核心范畴:“师门组织中博士生发展机制”。故事线如下:为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进入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中学习,在不断参与师门内的各项实践、与师门内成员持续互动中,博士生亦不断地与自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新手小白”到独立自我的长成,即其素质与能力提升、身份转变,导师给予认可,自我予以肯定,最终完成学业离开师门组织。 进一步探究核心范畴和6个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后发现,实现自我发展尤其是学术发展是引发博士生个体采取行动的核心事件。博士生在师门组织内的发展需要且受到了不同力量的驱动。如博士生所言,好的师门组织情境、与导师和同门的有效互动以及与自我的积极对话均可推动其不断成长。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中,博士生不断地卷入各种实践,也于实践参与中获取不同的推动力量。在持续的动力获取-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博士生通过“做-实践”逐渐生成学者应有的能力与素质、身份,最终独立自我长成。换言之,师门组织境脉、导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是博士生发展的几大“动力”,实践参与是博士生发展的“真实行动”,独立自我长成则是博士生发展的“生成性结果”。因此,本研究认为“师门组织境脉、导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实践参与”“独立自我长成”可以分别归纳为博士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实践机制和生成机制。 三、研究发现 (一)博士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组织情境、他者互动与自我互动 1.师门组织的情境性推力 师门组织氛围、规则、价值观等可以推动博士生做出“改变”。导师的教育理念、学术风格、个性品质和师门组织成员持续互动的历史情境共同塑造了相对稳定的师门组织规则(包括不成文的规则)、价值观、惯习等。如DS27表示,“导师会在师门的微信群里分享一些做人或做研究有关的文章,并且师门中导师明确倡导‘三实’的价值观念,也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实验室氛围。”进入师门后,博士生会感知到师门组织的特点、规则、习俗、氛围等等,他们在感知并卷入到师门组织情境时会被“组织情境”持续地影响,即师门组织的情境推动着博士生做出相应的改变。DS11说到,“实验室里制定的‘实验室细则’让我逐渐养成了细致的实验室习惯,并且其他同门都会如此。”就对博士生的推动而言,最为常见的师门组织情境便是集体组会的规定、真实的组会情境,这些都会推动博士生采取推进学业进展的行动。如DS3所说,“组会不停地督促我学习。”师门组织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他们成长为气质相似的人,即形成了所谓的“师门效应”。例如,上述DS27表示,“‘三实’的精神让实验室的人在心态和精神方面都比较统一。” 2.他者互动的社会性推力 首先,与导师的互动是推动博士生成长主要的社会性力量。博士生在学术上所接受的指导主要来自于导师,对其“学术发展”发挥着主导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学术上基本是被导师‘推着走’,如果没有导师不停地主动‘找我’,我不可能成长如此之快。”(DS11)此外,导师的“榜样示范”,即导师如何做学术研究、如何做老师,对博士生关于如何做一名教师的“职业角色想象”具有重要影响,在博士生看来,导师的示范是其积极构建“大学老师”这一角色的真实依据。DS19提到,“如果以后自己当老师,还是要以导师为榜样,将来自己指导学生的内核来源于学习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