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23)05-0094-10 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滥觞,有源于“五四”说、源于晚清说、自古有之说等。不过,着眼于报告文学观念、文体的自觉,一般认为中国报告文学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那时起,中国报告文学经历了近百年风云激荡的历史,深度地介入了中国人求社会解放、民族解放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报告文学的文体、概念也不断地被塑造。历史语境塑造了概念,而概念中又沉淀着历史,从“报告文学”指称和语义的变迁中——特别是在关键历史时刻的变迁中,可以考见其内涵的历史信息。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报告文学”概念的衍变,注重报告文学的开始、转折、成熟以及面临挑战时期的语义呈现,力图在近百年的长时段里把握这一概念历史语义的脉络,从而深化对这一文体的认识,并对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归属提出己见。 一、“报告文学”概念的形成 中国“报告文学”概念的形成和语义内涵的衍变与时代休戚相关,并通过这一新兴文体的创作而成为推动历史的因素。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被视为国际无产阶级所发现的一种新式文艺武器而被引进,体现了左翼作家对这个文体的意识形态化的期待。 1930年2月《拓荒者》第1卷第2期刊载了冯宪章译、日本评论家川口浩作的《德国的新兴文学——从革命的浪漫主义到新写实主义》,文中介绍捷克作家埃·埃·奇首(Egon Erwin Kisch,通译“基希”),提到“列波尔达知埃”,这是日语“ルポルタージュ”——对应法语词“Reportage”——的汉语音译①。川口浩说奇首“创出了一个新的文学形式”,并解释道:“即以新闻记者的简洁的话,将生起的事件依原状留在纸上。他这种形式广及了文学的领域。”被学界认为是“报告文学”概念的首次引入。 紧接着,“报告文学”再次出现在另一篇从日文翻译的文章里:“刻羞(通译‘基希’)可说是新的型式的无产阶级操觚者,所谓‘报告文学’的元祖,写有许多长篇,而他的面目尤在这种报告文学随笔纪行之中。”②强调了报告文学作家的无产阶级立场,鲜明地提出了报告文学的政治倾向性问题。前者还多次指明该文体的社会主义目的,并认为“报告文学当然也是非依从普洛写实主义不可的”。在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推动下,1930年8月左联执委会通过《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号召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经过种种煽动宣传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Reportage)”③。工农兵通信运动照搬了苏联“工农通讯员”的经验,理想与实际存在差距,并没有真正结出报告文学的果实来。 1931年7月,袁殊在《文艺新闻》上发表以“报告文学”为题的短论④,不过主要观点来自川口浩的《报告文学论》。川口浩说:“报告文学……始终是近代的工业社会的产物。印刷发达之后,一切文书都用活版印刷的形态而传播,在此,才产生了近代的散文——即一般叫做Feuilleton的形式,Reportage,就是这种形式的兄弟。”他指出“报告文学”不是通常的“通信(指通讯——引者)”,而是“一种文学”,其“最大的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它的目的和倾向是“社会主义的”⑤。此文从概念与特征、发生的时代背景、文体的源流等方面,辅之以海涅、杰克·伦敦、辛克莱、基希等作家实例,简明扼要地介绍并阐释了这一新兴文体。文章强调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闻文学”,其批判精神来自散文。 川口浩的观点明显地影响了中国左翼作家对报告文学的认识。1932年4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由阿英选编的关于“一·二八”事变的文艺通讯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这是首次以“报告文学”命名的报告文学集。阿英在该书序言中说:“报告文学的最大的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但这决不是和照相机摄取物象一样地,机械地将现实用文字来表现。这,必然的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倾向。”⑥其中带有川口浩影响的痕迹。 报告文学在起步之初影响不大,未能引起作家们的广泛关注。阿英、胡风、周立波、茅盾等较早关注报告文学,视之为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兴文体,并围绕其新闻性、文学性与倾向性等核心问题评价其文体特性。周立波提出对报告文学的认识和主张:“用那由精密的科学的社会调查所获取的活生生的事实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抒情诗人的喜怒与力,结合起来,造成这种艺术文学的新的结晶。”⑦茅盾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他指《包身工》为“没有具备小说的艺术条件的论文式的‘报告文学’”,反对把它作为报告文学的“标本”⑧。他说明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性——新闻性和文学性,并提出向小说学习。这在很长时间里代表着人们对报告文学文体的基本认知,然而又在某种程度上窄化了其道路。 报告文学在“一·二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中蓬勃开展,运用了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各种报告形式,形成了一个报告文学概念群。为了动员民众,胡风于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提出作家和文艺通讯员应主要采用“报告”这一战斗的文艺形式,“这所谓‘报告’是把普通所说的报告文学,速写,特写,通讯,慰劳记,访问记等都包括在内,由这发展出来的还有报告诗,报告剧(活报),等等。”⑨这里所言“报告”在3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别称。茅盾1937年2月发表《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打引号的,正文中则直接用带引号的报告来指称。原因是他自己对这个概念符号有所保留,他质疑道:“这一种新形式在外国被称为Reportage,诚然是‘报告’,也诚然是‘文学’,可就没有写成‘报告文学’”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