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之间与后台幻觉:论虚拟博主的社交媒体内容生产 刘书亮(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6.150~157 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以 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数字人成为一道独特景观,也体现出极大的商业价值。这些数字人有各自不同的社会身份,包括但不限于模特、歌手、主播、时尚达人、美妆达人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即“虚拟博主”与其说是虚拟数字人中的一类,不如说是它的一个重要侧面—因为无论这些数字人是何职业,他们多数人的重要共同点是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并持续发布内容。国内尤以微博、B 站、小红书、抖音为主要平台,典型的博主如 Ayayi、翎 Ling、鹿鸣、柳夜熙等;国外则主要以 YouTube、Instagram 与 Twitter1 等为常见平台,比较典型的博主例如来自日本的绊爱(Kizuna Ai)、Imma, 以 及 来 自 美 国 的 Lil Miquela 等。部分博主还通过运动捕捉技术与“中之人”(角色背后的动作与声音演员)实现了更加高效的视频产出,甚至通过网络直播与观众实时互动。总之,成为虚拟博主是数字人形象塑造的普遍选择。 作为一种虚构讲述,虚拟博主的叙事通常会尽可能贴近真实的人的生活规律和轨迹,在想象中与现实产生交集,让该角色像是一个真人—这样能形成现实化的品牌效应,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更加宽幅的商业合作机会。为此,运营者往往需要在身体表征与社会交往互动等诸多方面着力营造真实感。虚拟博主的身体展示是塑造真实感的首要手段。虚拟博主的叙事往往伴随着身体景 观 的 传 播。Ayayi、Lil Miquela 日 常 发 布的“生活照”都在积极地把自己的虚拟身体跟现实空间联结起来,比如在地标性建筑前“自拍留念”,或者在网红店铺“打卡拍照”等。作 为 假 想 中 的 博 主 或“ 网 络 红 人”,虚拟博主需要强化自己的社会身份,并为大众表现和叙述出形态丰富的社会交往。虚拟YouTuber4 绊爱从早期视频的叙事开始,就在不遗余力地将作为虚拟形象的自己向现实社会靠拢,从而让这样一个“假角色”似乎拥有“真灵魂”。 通常来讲,运营人员能够对虚拟博主的“照片”进行精细的合成与调节,并有机会用较为充足的时间去撰写、打磨配图文案,完成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叙事—看似所有环节都在运营人员的严密控制之下。于是很多人抱持这样一种观点:真人明星很容易“塌房”,也即因特殊的舆论事件导致在粉丝乃至大众心目中正面形象的坍塌;而虚拟数字人的虚拟性可以祛除舆论风险。但实际上,这种想法存在很大问题,它可能导致行业对虚拟博主的失真期待与幻想。 “数字人永不‘塌房’ ”是有些言过其实了,角色的虚拟性并不能消除所有的舆论风险。在特定角度看,虚拟博主的运营甚至反而充满了困难。当一家公司想要有效管理一个真人明星时,重点工作之一是管理其个人的身体与言行;但虚拟博主的管理,则远不止管理一个“人”那么简单,还须运营团队(故事的生产者)各成员对“人设”有统一认识,妥善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以及可能需要管理“中之人”(可追溯的后台幻觉的来源)的身体和言行……伴随着对后台幻觉的前景化,更多运营因素被推到管理者面前。因此,控制权力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何况大众在审视虚拟博主时仍然保留了对真人明星 / 艺人的一部分期待视野和要求。如何更好地运营虚拟博主,或者说应该如何对虚拟数字人的社交媒体展开叙事,是未来媒体社会必须持续关注的问题。 虚拟博主延续并进一步发展了动画媒介的审美体验,对动画美学中的后台幻觉进行了结构性前推,形成了带有一定悖论性的特殊消费模式。当然,在有“中之人”参与时,情况又发生了微妙变化。从上文驳杂繁多的案例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肉身性,或曰虚拟的身体性是思考虚拟博主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重点讨论的虚假性以及后台幻觉归根结底都来自动画角色、虚拟数字人形象的身体在物理现实中不存在这一属性。人们充分知晓又乐于消费虚拟博主之无肉身性,并且拒绝在叙事中完全抹平数字人与真人之间的差距,或者说拒绝虚拟博主在身份上的“越界”—虚拟博主似乎就应该仅作为一个虚拟的形象而存在,做些数字人应该做的事情,说些数字人应该说的事情。翎 Ling 发布唇膏种草笔记时受到的舆论批评就是很典型的案例。另外,网民面对一个无肉身的、 “非自然人”式的“非生命”,可能生产出一种权力关系,进而带来区别于真实人际交往的道德伦理标准。AI 小冰账号下那些带有冒犯与骚扰性的留言就是这一权力关系的产物。而这种权力关系,仍然可以回溯到传统动画中常常表征出的“(抽象的)动画师—动画角色”或“赋灵者—被赋灵者”关系,并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