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23)05-001-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留至今的“活态”文化。相比其它文化形态,非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民众认可度,至今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视野下,我国非遗保护成为事关民族信心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多样性维护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大事项。除文化属性外,非遗还具有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正因如此,非遗保护传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关联,未来会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文化保护倡议,旨在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国家主导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相对完备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认同和参与。不过,作为新的研究对象,有关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等理论和政策层面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更多行动主体、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这种情势下,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显得更加迫切。 一、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的内涵 “智库”一词是从英文“Think Tank”一词翻译而来,通常是指以公共政策研究为核心、以影响政策选择为目标的研究机构①。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着与自身国情相一致的智库体系,比较而言,各国智库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尽相同,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扮演角色也大不一样。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历程,各地纷纷成立了多种类型的新型智库。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以及更好保护非遗、利用非遗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是按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求设立的专业领域智库类型,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非遗,为国家非遗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正式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的概念。②按照智库的既定理念,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是介于党和政府部门、非遗相关主体之间的公益性中介服务类组织,它是以非遗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战略需求,分析非遗的多重价值,为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政策制定以及如何更好发挥非遗现代价值等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机构。 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首先要彰显“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归根到底取决于我国非遗保护的情况。每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独特历史,而且民族构成、文化生态、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其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国家的非遗数量、非遗存续状态以及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差别很大,致使各国对非遗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近代以来,虽然我国经历了激烈的现代化转型,大量非遗项目随着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消失,但我国已有43个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名册的非遗项目,高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上非遗数量和存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在遵守《公约》精神的基础上,必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和非遗存续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于中国的非遗保护传承方式,以民族情怀和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意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为非遗保护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为全世界非遗保护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模式。 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管理体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创造性地开展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实践,提出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方式,并把非遗与旅游、社区、教育结合起来,以多种方式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不仅要求全方位发掘、整理、记录、保护我国各级别、各类非遗,而且还明确了非遗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总体目标,注重展现非遗的当代价值,支持非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总体思路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更好地让非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此,非遗智库必然要与中国非遗保护的国情和路线相一致,自觉运用专业知识,提出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将党和国家的意志贯彻到智库的行动上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话语体系。同时,在共同目标的追求中,保持“独立性、中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等智库共有特征。 其次要符合“新型智库”特征,所谓新型智库特别强调了与传统研究机构的不同,除科研和人才培养外,一方面新型智库要深度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并具有影响公共决策的力量,并以此为首要目的;另一方面新型智库需要具备多样化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研究机构,还要在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与智库功能发挥相一致的体制机制和组织运营体系。不仅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而且还要畅通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渠道。按照上述要求,中国特色新型非遗智库将立足非遗领域,秉持非遗研究的应用导向,与党和政府非遗主管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和成果转化机制,为深度参与非遗政策制定创造条件,并将非遗理论创新与其它智库功能结合起来,通过自身专业性和号召力,深度介入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全进程,发挥引导社会舆论作用,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智库自身的关注度,充当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最大限度地体现新型非遗智库应有的多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