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左(1333—1395),字良夫,又作良辅,号耕渔子、松云道人,平江人。对于其耕渔轩诗学活动,学界在研究元明之际的文学史,尤其是研究玉山雅集与清
阁雅集时,常有提及,然而集中研究耕渔轩本身的成果却寥寥无几①。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作家徐达左存留作品及相关文献相对较少,无法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二是《金兰集》所存作品涉及诗学理论较少,且创作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掘发有深度的诗学内涵。但我想还存在着另外的学术盲区,现有研究仅仅将其作为文人雅集的文献予以处理,显然未能触及其文本所体现的真正价值,从而也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坛状况的真切认知。 一、《耕渔轩诗卷》文本形态的独特属性 学界一般将耕渔轩诗学活动比照玉山雅集之模式,称为“耕渔轩雅集”,其实并不准确。记载耕渔轩诗学活动的文献,目前有《耕渔轩诗卷》与《金兰集》两种形态。许多学者均将其视为同一类文献不同累积阶段的产物,比如有人便称《元人徐氏耕渔轩卷》“是《金兰集》结集之前的‘样稿’”②,此种认识过于笼统。在元明之际诗坛上,诗卷与总集乃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文献。诗卷一般由当时名人题端、画家所绘画面与文人所题诗文等要素构成,除《耕渔轩诗卷》外,当时其他著名诗卷还有很多,仅朱存理《铁网珊瑚》所收便有《春草堂诗卷》《贞寿堂诗卷》《听雨楼诗卷》《破窗风雨诗卷》《秀野轩诗卷》《安分轩诗卷》《植芳堂诗卷》《崔氏友竹轩卷》等,此类诗卷后来均未能进一步形成诗集,当然不能说是所谓的“样稿”。诗卷所题之诗往往针对同一画面、同一景象或同一话题而表达各自理解,很少有溢出画面之外者。《耕渔轩诗卷》即文人针对耕渔轩画面所题诗文,并非一时之作,显非文人雅集性质。《金兰集》则辑录与徐达左本人往来的相关诗作,其中就包括四次诗歌唱和之作。若研究耕渔轩雅集,则须依据《金兰集》而非《耕渔轩诗卷》,这是首先要区分清楚的。 现存记载《耕渔轩诗卷》的文献,主要有朱存理《铁网珊瑚》、赵琦美《铁网珊瑚》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籍,其中差异主要是赵氏《铁网珊瑚》前有《倪云林耕渔轩图》,其他则没有;赵氏《铁网珊瑚》缺西涧翁与坚白叟二人题诗;另外还有个别人名出入③。综合三家所载,该诗卷除倪瓒图画外,共有高巽志《耕渔轩记》、杨基《耕渔轩说》、唐肃《耕渔轩铭》、包大同《耕渔轩铭》、王行《耕渔轩诗序》与道衍《耕渔轩诗后序》6篇文,倪瓒、周砥、隆山(虞堪)、张纬、陈寅(陈汝秩)、高启、张羽、徐贲(二首)、王隅、刘天锡、仇机(沙大用)、王禋、西涧翁(苏大年)、坚白叟(周伯琦)、陈宗义、余诠16人18首诗。 仔细分析该诗卷的作者构成,会发现诸多值得深究的问题。首先是某些著名平江文人并未出现在诗卷中。比如饶介、陈基、谢节、张经、陈汝言、顾瑛等,均为玉山雅集常客或当时文坛名宿,却未现身诗卷。最奇怪的是王禋,乃元代高官王都中的孙辈。王都中官至江浙省参知政事,深受朝廷信任,由于其父功劳,被世祖皇帝赐田八千亩于平江,并定居于此。他共有八位子嗣,其中长子王畛(字季野)、第三子王畦(字季耕)和第五子王
(字季境),均在诗画上颇有造诣与名气。另有七位孙辈,王禋年龄最小④。为何王禋叔父辈无缘在耕渔轩诗卷题诗,而偏偏孙辈王禋却跻身其中,颇值得探究。不过王禋确有诗才雅趣⑤,故能名列诗卷。 其次是对某些身份特殊文人做了淡化处理,包括周伯琦(1298—1369)、朱德润(1294—1365)和苏大年(1296—1364)。这三位文人元末均曾入仕翰林,在文坛享有盛名,晚年又皆寓居平江。周伯琦,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江西鄱阳人。至正间曾任翰林修撰,后奉命召降张士诚,被留平江十余年。史书载其“仪观温雅,粹然如玉,遭时多艰而善于自保,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⑥。朱德润,字泽民,号睢阳山人,平江人。元代著名画家,元末曾任国史院编修,官至征东儒学提举,晚年隐于吴中。其山水画当时颇负盛名,倪瓒有诗赞曰:“朱君诗画今称绝,片纸断缣人宝藏。小笔松岩聊尔尔,道宁格律晚堂堂。”⑦苏大年,字昌龄,号西坡,又号西涧,真定人,后侨居扬州。元末任翰林编修,“天下乱,寓姑苏,为文有气”⑧。他诗书画俱佳,名气颇大,孙作《杞鞠轩记》曰:“赵郡苏先生避地吴中,士大夫争走其门,因辟轩以延客,环艺杞鞠。”⑨无论官位、才气还是名声,此三人均为元末吴中名流,许多文人雅集场合均有其身影。比如周景安建秀野轩,便由周伯琦题匾,朱德润作画并题记。奇怪的是,朱德润亦曾为耕渔轩作画,并有赠徐达左诗作,却未现身耕渔轩诗卷,诗卷用的是隐士倪瓒的画与诗⑩。诗卷尽管收有周伯琦与苏大年题诗,却未请周伯琦题端,而且二人诗作分别用了“坚白叟”“西涧翁”的别号,显然是一种淡化处理。 其三是关于张雨与诗卷的关系,最难理解。就目前所见文献而言,署名张雨的《耕渔轩》是所有耕渔轩诗中创作时间最早者,其诗曰:“幽人薄世荣,耕渔夙所喜。朝耘西华田,莫钓洞庭水。浮沉干戈际,无誉亦无毁。酿秫云翻瓮,鲙鱼雪飞几。客来具杯酌,客去味经史。缅怀清渭滨,何如鹿门里。往者不复见,庶免素餐耻。”(11)诗中所写与徐达左之隐居目的、生活情调若合符契,而且此诗也在诗卷之中,但署名却是“荆南山樵者张纬”(12)。张纬字德机,元末著名诗画家,与倪瓒、徐达左皆为挚友。如果作者确系张雨,以徐达左与其关系的亲密程度,断不至错归之张纬,故而该诗之著作权暂归张纬。不过《金兰集》中还录有张雨另一首《寄山中隐者》的七言律诗。张雨卒于至正十年(1350),则此诗可另证二事:一是耕渔轩之建成时间应在至正十年之前,徐达左邀约众人为其题咏集中于至正二十年前后,此时该轩已建成十余年;二是诗中所写内容属于徐达左乐于个人隐居而不是群体雅集,如“山中高士眼如漆,落落意气非常群”“明日城南一相见,依然归去卧松云”(13),都透露出超脱闲散之情趣。或许这是耕渔轩建成虽较早,却并未造成像玉山雅集那样轰动效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