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多模态路径 李莉、刘艺青(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州学刊》,2023.12.173~176 国际传播能力关乎着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影响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和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因此,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创造了全新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的限制逐渐被打破,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崭露头角,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以更丰富、更生动的方式,更加快速、广泛地传播到全球受众,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当前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模态是现实媒介在长期传播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以社会符号观为基础的多模态符号学将书面语、口语、图像、建筑、音乐等各种模态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出一个多模态的符号体系。“多模态话语就是多种形态模式的语言形式,各种符号交汇而成并构造语言意义。”随着信息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提供的多样感官体验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形成了信息交流中的多模态转变现象。中华文化的呈现、输出作为多模态产物,包括文字、图画、表格、视频等模态。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将会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本文将从书面文字、图像、视频三个模态来探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世界文化交融共生。 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本静态的文本表达,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呈现方式,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差异、被目标语言受众接受,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努力方向。文学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艺术处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领略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字的准确传达,更要注重对中国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传递。视频作为新的社会语言符号,通过其独特的美学呈现,使中华文化在全球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视频宣传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视频平台上,中国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美食纪录片、流行音乐等形式,充分展现中国元素的多样性。视频可以通过独特的美学呈现,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和现代元素。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为国际观众呈现中华文化的多元面貌,也可以为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短视频平台的盛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短时间内生动展示文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兴趣,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度。中华文化在全球视频平台上的展现与沟通,拓宽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共融搭建了重要桥梁。 综上所述,通过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中华文化可以实现对受众更直接、生动的传达。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可以使中华文化更容易与国际受众进行深入互动,建立更紧密的文化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本传播,更应该深入到图像、视频等多元的媒体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注入更多创新元素,也会使传播更加贴近年轻一代受众的习惯。文字、图像和视频这三种不同的传播模态,可以在海外传播中相互补充,构建出更加丰富的叙事体系。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中华文化能够传播到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深刻的文字表达,传递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图像和视频的运用将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更生动的展示。图像可以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中华文化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使之在观众心中留下独特印象。视频作为更加生动、立体的传播方式,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知,使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中更具感染力。文字、图像、视频多模态的不断整合不仅能够提升传播效果,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随着国家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中将迎来更为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重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独特性将成为突出的特色。中华文化将在海外传播中注重呈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形成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