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对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斗鸡活动进行过著名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在格尔茨眼中,这项巴厘人热衷的“深层游戏”,是一个充满文化象征与隐喻的“艺术事件”和“社会文本”:“斗鸡所做的正如《李尔王》和《罪与罚》所做的一样;它把握住了死亡、男性气概、激情、自尊、失败、善行、机遇等这样一些主题,并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封闭的结构”。①实际上,通过引逗或驱使某些动物相斗的“斗戏”,是世界上很多地区与民族中非常普遍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斗鸡、斗牛、斗蟋蟀等“斗戏”,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借鉴文化人类学深描与阐释的方法,对中国独特的“斗戏”民俗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此类民俗事象蕴藏的文化意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比较中外“斗戏”民俗的差异性特征,在事例互证与理论对话中,展现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 关于贵州斗牛,已有不少研究者分别从田野考察、风俗演变、习惯法规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樊祖荫在黔东南调查时就已发现,侗族斗牛②活动中,存在着唱歌与斗牛相互联系的有趣现象:“大歌与斗牛分不开,凡斗牛多的地方,大歌最为盛行。”③龙耀宏在对侗族“三年踩歌堂,五年斗牯牛”民俗的细致研究中,描述了斗牛活动中男性“借牛牯为题斗嘴唱酒歌”以及青年男女“行歌坐夜”④的场景。笔者在最近进行的南部侗族地区田野调查中注意到,时至今日,唱歌与斗牛,这两种看似无甚关联的活动,依然紧密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族音乐学所称的“声音景观”(soundscape)。更为有趣的是,唱歌与斗牛的交融互嵌,以一种更为生动复杂的情状呈现:不仅是斗牛活动的事前、事中与事后都有各类歌声穿插相伴,形成了“斗牛才罢启歌场”的民俗风景;而且包括侗族史诗《祖先落寨歌》为代表的各类口头艺术中,亦有涉及斗牛的重要内容。在声音景观的研究中,倡导将民族民间艺术还原到其所处的文化生态,以动态、多维的视角研究“音乐事件”与“演述行为”。本文以侗族斗牛民俗中的“声音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重证据”的互证互释——亦即田野调察的仪式场景、民众的记忆口述以及书面文献材料充分对照的方法,力图探讨侗族口头艺术与斗牛活动的互嵌交融如何形成,并深描与阐释这一独特“声音景观”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一 事件呈现:唱歌与斗牛的互嵌交融 芮德菲尔德(James Redfield)曾经描述,在20世纪初,人类学家进入拉丁美洲乡村考察时,期待看见“到处是轻歌曼舞,到处看得见斗牛的场面”⑤。在中国,斗牛民俗同样源远流长。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还是从出土文物来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斗牛活动。历朝历代,斗牛风气久经不衰。汉代南阳画像石中就有不少再现斗牛场景之作。⑥唐代高彦休《唐阙史》“辛尚书神力”篇,记载了邕府尚书辛谠徒手与巨牛搏斗的逸事⑦;张鷟《朝野佥载》中记录了赤身斗牛的壮士宋令文获胜后即兴写诗的传奇。⑧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立春”篇,记载了江南地区“进春牛”“迎春牛”民俗。⑨20世纪20-30年代,钟敬文关注到浙江金华一带的斗牛民俗,他认为金华乡民开展斗牛,原因在于“祈报神祇,……藉以娱神并解除杀气”⑩。此观点影响深远。新时期以降,有研究者提出了“中国的两大斗牛系统”的概念,其中,始于秦汉的北方斗牛,现已几乎成为“历史化石”;而以贵州斗牛和金华斗牛为代表的南方斗牛,“其民俗绵延至今,并日益焕发出其民间性的强大生命力。”(11) 作为南方斗牛系统代表之一的贵州斗牛,主要在贵州侗族和苗族中流行。侗族斗牛民俗分布的主要区域,与侗族大歌等传统口头艺术传唱的主要区域,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重叠。杨秀昭、普虹的研究均认为,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口头艺术,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地区第二土语区(包括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广西的三江等四县交界地带,以“六洞”“九洞”“四脚牛”“千二”“千三”等地区的村寨为中心)。(12)龙耀宏等调查发现,20世纪80年代至今,侗族地区仍然盛行斗牛的区域,以侗语南部方言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交界的“六洞”“九洞”地区为中心。(13) 本文的田野材料来自2018年至2022年笔者在上述侗语南部方言区的五次实地调查与访谈,其中对侗族斗牛民俗活动的展现以2020年11月13-14日在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的参与观察为蓝本。黎平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数量的71%。黄岗村地处黎平县双江镇东南部,东部和东南部分别与从江县的洛香镇、贯洞镇、高增乡等侗族村寨接壤,辖11个村民小组,共369户、1710人,均为侗族。黄岗村始建于宋代,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12年其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坐落在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山间谷地,五座鼓楼兀立寨中,一座花桥横卧寨脚,四周“禾晾”阵列,禾仓林立,为最具侗族农耕文化特征的传统古村落。黄岗村在历史上属于侗语南部方言“千三”地区,既是口头艺术流行、又是斗牛习俗盛行的核心区域。 2020年11月13-14日,黄岗村将参加斗牛活动。按照侗族传统,每逢牯牛出战,人们必须要先“祭萨”(14)而后行。“祭萨”仪式中,唱诵《祖先落寨歌》等传统侗歌。 (一)斗牛前 11月13日下午,黄岗村参加斗牛活动前的“出征仪式”开始。斗牛的组织形式是以鼓楼为单位进行的。黄岗村共有五座鼓楼,各鼓楼由不同的“房族”(15)修建;每个鼓楼分别供养一头斗牛,每头斗牛由鼓楼所属“房族”集体供养。遵循传统民俗,正式斗牛前的一天,村民齐聚“房族”所属鼓楼之下,合唱侗族大歌,为参与决斗的“牛王”壮行助威。11月13日15:00,中年歌师吴成龙叫醒午休中的老歌师吴配云,并和其儿媳妇一同为吴配云换衣,前往“巴溪”鼓楼唱歌。11月13日15:30,参赛的斗牛被牵至鼓楼外侧的水塘内洗澡,随后牵回鼓楼。11月13日15:50,村寨的各个“歌班”齐聚于鼓楼。歌班根据性别、年龄划分,分别坐在鼓楼下不同的区域。儿童坐在靠近鼓楼中心的前排,外围分坐男女老少。11月13日16:00,仪式正式开始,鼓楼内各歌班合唱侗族大歌。歌曲类型有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以及混声大歌,吴配云、吴成龙等人均参与大歌合唱,演述了《祖先落寨歌》的片段。热闹的歌声中,村民们共同预祝牛王决战胜利。11月13日17:00,合唱大歌结束,集体聚餐。鼓楼所属全体村民都到鼓楼外的鼓楼坪或附近住户家中分工协作、准备晚餐。聚餐形式不一,或伴篝火烤稻田鱼,或坐鼓楼坪享用长桌宴,几位“寨老”则集于鼓楼下边吃饭边议事。11月13日19:00,“寨老”议事。鼓楼内的“寨老”会商讨论后,通过了斗牛相关的几个重要事项:决定由谁来占卜,次日早晨由哪位小孩引路,由谁做“引牛人”负责牵牛出征……当晚,族群内的所有成年男性要集体为鼓楼内将要出征的斗牛祭祀和守夜。11月13日19:30,“祭萨”仪式开始。巫师在鼓楼下焚纸敬香,念诵祭词。祭词有《祖先落寨歌》中关于黄岗祖先吴都囊率众迁徙,以及祈求圣母“萨”护佑的内容。祭品只有三杯茶和一柄收拢的红色纸伞(红伞代表“萨”神),这象征着得到了圣母的护佑,牛王此番岀征将会获得胜利。“寨老”则坐在对面的一侧掌控整个仪式。祭毕,成年男性在鼓楼坪奏乐唱歌;喧嚣过后,继续围绕火堆守夜直至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