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解决好运用“第二个结合”继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现实需求,需要从历史、价值和未来三个向度厘清“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对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向度:“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 “第二个结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必然。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野蛮掠夺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力求摆脱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命运,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了深厚根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了“文化觉醒”的基础。这一时期,面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巨任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良方,“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P318-319)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党内也曾出现过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对此,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批判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文化觉醒”的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一是破除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相交织的现实状况,先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通过创办《向导》周报、《红旗》杂志等举措破除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消极影响,还积极运用通俗易懂的中华传统文化诠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P534)要求贯彻实事求是精神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契合点,为指导中华民族思想觉醒、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三是创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强调要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3](P707)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大力发展主张实事求是和客观真理的科学文化思想,同时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文化“觉醒”。 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实际,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新纪元。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正确指导下,逐渐消除了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对人民群众思想上的荼毒,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得以确立,也涌现了一批如《哲学的现状和任务》《白毛女》《李有才板话》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优秀作品,有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文化觉醒”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文化改造”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党亟需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指出,要学习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4](P41)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比较少,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曲折,但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扬弃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带领人民群众成功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文化改造”的基础。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一是提出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5](P345)新中国的成立亟需在文化领域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为文化改造和过渡指明基本方向。二是切实加强“现代科学文化”建设。党和国家在以苏联经验和教训为鉴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再次结合。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6](P64)大力发展具有民族风格、科学真理、大众认可的文化,同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助力。三是吸纳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指导下,各地积极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知识分子正确认识无产阶级、敌我界限、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产出了《红岩》《茶馆》《红色娘子军》等一批优秀作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新的人民的文艺”欣欣向荣。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针对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正确指导,结合新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文化”建设,极大地消除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残余,凝聚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奠定了“文化改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