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3)06-0038-09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23.06.05 哲学社会科学出自具有历史性和情境性的人类实践经验,是特定国家的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的知识建构和思想成果,相比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内含鲜明的国家性与时代性。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40年以来,学科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传统经验与外部经验的不同塑造、理论供给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可能落差,中国政治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远未完备,而在三大体系基础上建构体现中国特色的、具有自主性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仍然需要整个学术共同体的不懈努力。当下,为了回应使命性、实践性和本土性的时代呼唤,中国政治学需要建构一个体现自觉意识和本土思考的专业性知识体系,在这个浩大的知识工程中,基础的工作是如何为自主性的知识体系准备一个自主性的概念体系。 一、知识体系的基础工作:自主性建构与概念供给 关于特定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建构,首先要明确自主性所指为何、如何获得。对于中国政治学而言,自主性意味着体现中国特色及其所代表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1]。自主性是对中国特色的自觉意识,它不应该简单地等同于本土化、去西方化,而是指在将历史经验、外来经验应用于现代实践的过程中追求主体性、体现原创性。社会科学之所以成为必要,在于人类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进行合理的组织之前,首先要去研究它,了解支配社会各个方面的种种规则,“这就不仅为我们后来称为社会科学的那一类学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且还对它们产生了深刻的社会需求”[2]。20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步之时,有两个现成的发展路径摆在知识界面前:一是向外看,一是回头看。对于前者,是西方学者基于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了解,所提出的一套体现西方特色和适合西方需要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或许对中国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但是,中国学者在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如何确立自身的主体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后者也是如此,中国政治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然而,历史既成的经验某种意义上说是时间轴上另一个时代、或者说另一个中国的经验,是体现那个时代特色和适合当时需要的知识成果,需要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方能适用于当代,因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3]。对于今天这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国人来说,有责任生产体现当代人主体性和原创性的知识成果。 在建构自主性知识体系的问题上,中国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需要处理好三对基本关系。其一,方法与目的的统一。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西方那种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所建构起来的中国学,是一种“没有中国”的中国学,因为把世界作为方法来研究中国,是西方向世界解释中国的依附地位的需要,并且要求中国以世界为榜样和标准来衡量自身,然而,“这样的‘世界’归根到底就是欧洲”[4]。作为修正,以中国为方法有其重要的学科意义[5],它意味着“将中国带回来”,带回到中国的社会科学中来,解释中国的问题,进而解释中国、欧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构成的世界。其二,源与流的统一。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演进而非突变的结果,任何一种知识体系也都是以既有思想成果为出发点的智慧积累。中国社会科学肩负着发展和延续中国这个文化系统的历史使命,这就涉及源与流的问题。中国文化系统的源是指观念与思想的启动、奠基,然后外化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智慧;而流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断展开的现实过程,它涵盖了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深化和时代的更新。政治学的发展既不能疏忽对思想流变的历史省思,更需要回应社会实践的当下需要。其三,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6],政治学从人类如何获得美好生活的规范性议题出发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同时又必然具有经世致用的现实性,这使得政治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批判、反省和解释的理论工作上,还应该解答国家和时代提出的实际问题,换言之,还应该是一种以学术的方式揭示并切中社会现实的自觉行动。[7] 那么,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建构应该从哪里出发?它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毫无疑问,在社会科学中,概念具有基础性作用,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由概念和概念间关系构成的,科学理论建立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之上,概念是检验、解释人类实践经验的出发点。一个自主性的知识体系应该有其自主性的概念体系,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概念供给和体系化问题受到政治学界的高度关注。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界有过很多讨论,大致表现为政治概念或宣传话语因学术性不足而出现“概念漂浮”或“话语空转”[8];学术性概念远离、对立或滞后于政治话语而弱化学术话语影响力[9];西方概念运用于中国语境时因概念的内涵精确性丧失、意义所指发生混乱而出现“概念拉伸”[10];此外,体现本土性的传统政治概念缺乏足够的活化和转化工作,出现因脱节于时代而“概念老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