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实现成功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近年来,“寒门出贵子”“赢在起跑线”“鸡娃”“小镇做题家”等热议话题折射出当代中国父母空前重视下一代的成就与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父母越来越认同家庭教养方式之于子代发展的重要性。学界一般基于“要求”与“回应”维度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回应)、宽容型(低要求—高回应)与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Baumrind,1967;Maccoby & Martin,1983)。在普遍“鸡娃”的浪潮下,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现实问题。 对于“如何助子成龙”这个实践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视角与观点。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在《子孙照样崛起》(The Son Also Rises)一书中认为社会上成功人士的后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Clark,2014)。一些研究者关注具体的家庭经验与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例如学者夏林清(2011)通过一批劳工家庭子女的自我生命叙事指出,来自民间教育的文化性情有助于子女培养学业成功的驱动力。隐含在“如何助子成龙”这个现实问题背后的争论,同时也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家庭教养方式是否能够改变孩子的教育资源与机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长采取何种教养方式才能帮助孩子实现考上“985”或“211”高校的梦想? 二、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助子成龙: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高等教育是当代中国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途径。因此,对于中国家庭而言,能否考上精英高校是评价子女学业成就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经历改革后呈现相对集中化的趋势,导致对高等教育机会与资源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刘精明,2014)。在子女如何获得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与资源这个问题上,现实的解释路径不外乎三种:先天基因(Deary et al.,2010)、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李春玲,2003;李忠路、邱泽奇,2016)与家庭行动策略(董海军,2019)。由于先天遗传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均属于既定的事实,对于父母而言,更具现实借鉴价值的是家庭行动策略。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在子代学业表现中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学术探讨存在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理论视角。基于这两种理论视角,我们提出了三种研究假说:强相关假说、独立性假说与弱相关假说。 (一)理论分野:文化再生产理论vs.文化流动理论 布迪厄在文化再生产理论中阐明了文化资本的权力色彩。不同社会阶层传递给子女的文化资本是不均衡的,并且教育系统将进一步维持和强化这种不均衡的局面(Lamont & Lareau,1988)。这种维持和强化是通过与精英文化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实现的(斯沃茨,2006)。 基于文化再生产假设,伯恩斯坦与布迪厄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充满权力的场域(Bernstein,1975;Bourdieu & Passeron,1977;Bourdieu,1984,1986),因此,不同阶层的资本、惯习与品味塑造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科恩等人(Kohn,1959;Kohn et al.,1990)的研究发现,中产阶层家庭按照自我指导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劳工阶层家庭则要求子女更多服从权威。霍夫等人(Hoff et al.,2002)的研究也指出,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更加强调权威性、遵从性与行为指导,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更强调自主性、平等性与语言指导。基于中国城市的样本,田丰和静永超(2018)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在中产阶层与工人阶层之间已呈现明显分野。黄超(2018)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中国家庭更可能选择权威型和宽容型的教养方式。在此基础上,李骏和张陈陈(2021)利用全国城市样本与上海样本进行论证,证明家庭教养方式确实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 在布迪厄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拉鲁(Lareau,2003)指出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一种更为全面的家庭文化模式,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子女发展的中间机制。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通过深刻的民族志观察和访谈发现,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在教养孩子的模式上存在“协作培养”与“自然成长”之别。随后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中产阶层教养风格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Cheadle & Amato,2011)。拉鲁(Lareau,2015)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同社会阶层的育儿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后果。由于社会中心机构推崇“协作培养”的教育逻辑,而中产阶层家庭所习得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方式与这些教育机构的标准是同步匹配的,以“协作培养”的逻辑教养出来的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各种优势;而工人阶层的孩子由于缺乏这些文化技能和经验,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疏远感和局促感,从而处于劣势地位。正是因为教育系统与精英文化的“合谋”,中产阶层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在社会空间中获得优势地位(Lamont & Lareau,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