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33塑造新动能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科学认识、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对塑造我国发展新动能提供科学指引,对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打通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堵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成机理 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在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过程中,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系统,依靠资本、知识、技术、创新要素驱动而生成的新型生产力。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形成既涉及存量资源的配置和调整,也涉及增量资源的优化和补充,需要二者双向发力共同助力。 (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存量是企业在某一指定的时点上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等结存的数量,存量资源是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过程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主体通过市场中的交换行为,将单个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市场体系,要素融合累积形成的资金、设备、销售等资源成为稳定市场和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存量支撑,社会资源进而得到配置调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之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而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一个过渡阶段。”[3]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需要通过市场途径来获取,而企业产品的价值也需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市场交换的最终目的是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马克思指出:“不同的生产领域经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必须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4]412市场调节资金、设备、劳动力等存量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加速生产要素的整合与创新,进而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5]62为加快实现赶超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坚持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激发新动能、助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需求,在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拓展新动能辐射边界,增强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增量是在存量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再配置衍生出来的新的资本、技术、产品等新增的总量,增量资源是盘活存量资源后形成的可供支配的新生资源。受要素市场变动的影响,企业在初始的资源配置中无法获得全部的生产要素,“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W′-G′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6]63导致商品存量难以最大化发挥创新优势来满足市场需求,这影响着新一轮的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再配置过程中,技术的更新和改造能够刺激需求,拓宽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推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集聚,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思路,让存量资源变为增量资源。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6]34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4]718率先增加不变资本投入量的企业,通过加强技术更新和迭代,能够使得工人具有比平均水平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进一步补齐要素成本短板的基础上,资金、设备、知识、管理等存量资源能够冲破旧有的、束缚自身发展的生产关系,以新的资源要素方式释放价值“红利”,实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存量资源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要素大规模流动,技术革新赋能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全球经济“科技含量”迅速提升,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7]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把握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享经济优质增量供给,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经济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 (三)新发展格局下增量存量相互依存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随着世界市场的深度拓展,全球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要素资源流动速度加快,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要呈现以增量带动存量的发展局面。一方面,存量是增量的必要基础,存量的挖潜优化必然换来新的增量投入。加快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提升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和服务能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更好服务于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进而带来增量效益。另一方面,增量决定了存量的状态,增量的提升必然带动存量的调整。增量投入适应资本增殖规律,从资本增殖性的现实出发,追求价值最大化必然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扩大产业开放合作,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形成刺激全球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增量存量相互依存不仅加快了传统动能驱动向新动能驱动的转换,而且还深刻重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第一,5G和工业互联网为新动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2017-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598.8,比上年增长35.4%。其中,网络经济指数为1963.6,比上年增长48.4%,对新动能指数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1.9%(见表1)①。第二,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发展成为塑造经济新业态的主阵地。2021年,我国创新驱动指数为293.5,比上年增长20.5%。第三,完善的市场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都会激发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持续提升增量、存量供需体系的稳定性,不断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8]在新发展格局中,创新导向的开放发展是“以我为主”的国际分工,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是占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世界制高点。[9]以产业升级为需求牵引,强化产业科技创新,高水平推动信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平,逐步赢得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竞争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