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23)-190-08 DOI:10.13399/j.cnki.zgwxyj.2023.02.023 彭燕郊(1920-2008)是著名诗人,也是教育家、文化活动家。他18岁参加新四军,曾是“七月派诗人”。20世纪50年代,彭燕郊先后在湖南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55年7月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捕,被定为“胡风分子”,被开除公职,被下放长沙街道工厂,直到1979年,湘潭大学聘请其到中文系任教。彭燕郊晚年不断探索,在诗歌创作上焕发了“第二春”,创作了大量足以在中国诗坛青史留名的诗歌,完成了自我超越,被学术界称为“衰年变法”。同时,他致力于组织外国诗歌和散文的译介与出版活动,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家。新近出版的《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易彬、陈以敏整理注释,以下简称《书信集》),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彭燕郊晚年的人生境遇、文化与创作活动、诗学观念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本文以《书信集》为中心讨论彭燕郊晚年的精神追求、文化活动及其翻译观、诗学观,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彭燕郊研究,特别是彭燕郊晚年精神、思想与创作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彭燕郊、陈耀球先后来到湘潭大学。彭燕郊任教于中文系,陈耀球任教于历史系。他们晚年互通书信达664封,这些书信向我们呈现了两位学者深厚的友谊。 陈耀球,湖南湘潭县人,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被选送至大连第一海军学校译训队学习俄语,毕业后从事军事翻译和俄语教员等工作,成为新中国海军第一代军事翻译人才。直到1980年8月调入湘潭大学历史系,晚年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俄语文学翻译成就。自1983年6月11日彭燕郊请陈耀球帮忙查询和翻译《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民俗调查”等条目始,二人开启了一段长达24年的书信之旅。在“维吉尔”彭燕郊的指引下,陈耀球叩开了文学翻译的大门。 两人通信持续至2007年9月30日,以陈耀球发自湘潭的最后一封信终止。664封信,344封为彭燕郊所写,316封为陈耀球所写(另外2封信为彭燕郊夫人张兰欣所写,还有2封是陈耀球写给张兰欣)。信中内容除了日常问候、身体状况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学术、翻译、创作的相互交流、探讨。 在这些书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诗苑译林”“散文译丛”、《国际诗坛》《外国诗辞典》等外国诗歌、散文丛书及刊物的策划、编撰,彭燕郊是组织策划者,陈耀球则是译者和撰稿者,两人之间就有了许多需要沟通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新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诗歌界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摧残后,亟待吸收国外营养。在当时的背景下,新诗虽然诞生,却落后于世界,旧文化仍然活跃,彭燕郊在《国际诗坛》前言中讲道:“旧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因循保守的惰性,其顽固程度是不可低估的……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日子,中国新文学不得不暂时退出世界现代文学行列。”[1](P2)如何能够补充养分,只能靠翻译国外优秀作品。他想让中国的青年学子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新诗。彭燕郊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于是就有了他主编的“诗苑译林”《国际诗坛》等丛书、刊物。远人说:“在诗歌变得近乎荒凉的今天,一个老诗人依然在以他的力量推动着诗歌往前发展。对整个湖南诗坛,彭老师的表率给我们的触动不会有第二人可以替代。”[2](P256) 80年代中国诗歌的一件大事,就是大型外国诗歌丛书“诗苑译林”的出版。彭燕郊熟悉中外诗歌,以超前的眼光看准当时中国新文学领域的薄弱环节,希望出版一套译诗丛书,重印戴望舒、梁宗岱等人的旧译,以及国外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彭燕郊找到时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的李冰封,并获得支持,然后开始确定书目,受译文室委托而外出组稿。于是,彭燕郊到上海、广州拜访并听取了施蛰存、梁宗岱等人的建议。这样,“诗苑译林”就进入了轨道。 “诗苑译林”丛书出版后,形势非常好,基本上是一上市就售罄,获得了一众学者、读者好评。众多作家和广大读者认为“这是‘五四’以来,对外国诗歌译介成果的一次大规模的回顾和总结”[3](P19),“代表了我国‘五四’以来翻译外国诗歌名作的总的成就”[4](P236)。该丛书被誉为“‘五四’以来中国第一套大型外国诗歌翻译丛书”[5](P162),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二等奖。时至今日,“诗苑译林”依然在学界享有重要的地位,这不得不归功于彭燕郊无私辛勤的付出。 除诗歌外,彭燕郊也一直希望把外国的优秀散文译介过来。他在给陈耀球的信中谈到,虽然“中国古代散文不可小看……但目前我们仍以多读国外最新作品为重要,因以后这是愈来愈重要的了”[6](P128)。1982年,彭燕郊找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黎维新,希望出一套“散文译丛”。这套“散文译丛”也体现了彭燕郊文学上的追求:希望广大读者都能阅读到世界优秀的散文译作。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散文译丛”,这套丛书包括主要国家各个时期、各流派的散文,每辑十种,包括张铁夫译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面向秋野》、张全岳译茨威格的《良辰》、罗念生等译《希腊罗马散文选》等。“散文译丛”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作品一再重印,有些作品处于脱销状态,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后来,“散文译丛”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彭燕郊主编并作《丛书前言》。1990年12月,花城出版社继续出版该丛书(改名为“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