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是中国现代左翼小说家,从1931年开始创作,对沙汀作品的评论、研究,比他的创作稍晚,至今有近90年的历程。在沙汀的研究史上,有几种很流行甚至很权威的观点,但细究起来未必能够坐实,确有商榷之必要。在这里提出来,以请教方家。 一、“农民诗人”与“诗意”辨析 有一种观点认为,沙汀是“农民诗人”,其作品具有诗意。最早提出沙汀是“农民诗人”的是杨晦。他的《沙汀创作的起点和方向》是较早地评论沙汀创作的文章之一。作者在开头就说:“我们的作者沙汀,可以说,是一个农民诗人。你看,他使用多么优美的、散文诗一般的文字来写我们的农民,我们的所谓川西北的农村生活呀。”“沙汀不但是醉心于农民的题材,他也正是农民的性格。”①在这里,杨晦说沙汀是“农民诗人”,主要依据两点理由:一是他用优美的、散文诗一般的文字来描写农民;二是他醉心于农民的题材,且具有农民的性格。其实,关于第一点,我们在沙汀的作品里是找不着答案的。杨晦在该文的结尾说:“你看,我们的作者沙汀,用多么哀婉而深切动人的散文诗篇,在他的短篇集《土饼》和《苦难》里歌咏出我们农村的生活,我们农民的悲剧,和我们时代的苦难呀!”②这段话值得商榷:首先,在沙汀的《土饼》和《苦难》等作品里是没有“散文诗篇”式的语言的,作品所呈现的是农民的悲剧和“我们这时代的大的苦难”③。《土饼》《苦难》等小说呈现给我们的都是极度的贫穷、饥饿、苦难、死亡等画面。《土饼》中人们穷得“连蚤子都没有一匹”,丈夫失踪,留下“三个毫无工作能力的孩子,饥饿和折磨”“屋外,吹啸着凄厉的寒风”“巷道中间,流荡着无家可归的人们、儿童和兜售孩子的父母”,不断传来“饿死人啰!”的哀鸣。这样的农民生活有什么诗意可言?《苦难》中呈现的生活场景同样如此,“流离失所的灾民,拖着他们疲惫而冻僵的身体”,“无家可归的孩子,年龄在七八岁之间,褴褛,腿子瘦来跟鸡脚一样。他们成天在街上游荡着,啼叫着,好像一群被遗弃的生癞疮的小狗”。这样的惨剧有什么诗意可言?语言也不优美。其次,在沙汀的作品里,农民总是受着种种的欺压和剥削:饥饿、灾荒、凶杀、惨死、兽道、活人被钉入棺材,等等,令人不寒而栗。这样的农民生活怎么能“歌咏”呢?在这样的苦难、惨剧面前,月亮也是“清冷而且苍白,比阴暗还可怕”(《土饼》)。哪有什么诗意?说沙汀醉心于农民的题材,而且具有农民的性格,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不等于就是“农民诗人”。 在杨晦之后,继续说沙汀是“农民诗人”的是石怀池,他在《评沙汀底〈淘金记〉》一文中说:“正如同某一批评者所指出的,沙汀是一位农民诗人。他自己出生农村,大半的生活也都在农村的环境中度过,他底全部创作也没有跃出农村一步,像一位忠于职守的某种特殊病理的卓越的医生一样,他一直在研究和剖解农村的烂疮和毒瘤,虽然到今天,他还没有从这一大堆的病况材料中得出迅急治疗的真确的方案;可是大声疾呼地把病患的严重性挑示出来,这个伟大的功绩却是不可抹杀的。”④这里所说的“某一批评者”自然是指杨晦。沙汀的确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创作也离不开农村,他的作品也的确揭出了农村的烂疮与毒瘤。但这样的作家并不就是“农民诗人”,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到了1949年以后,在沙汀研究的论著和文学史中,似乎再没有人重提沙汀是“农民诗人”的问题。然而,关于他小说中的“诗意”,先被王瑶在文学史中提及,后被吴福辉论证。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在论及沙汀抗战前的三个短篇集《航线》《土饼》《苦难》时说:“他用优美的诗意的文字写出了地方色彩很浓的乡村故事”;在谈到短篇《野火》时,王瑶说“作者的文笔经济而优美”。⑤今天,我们重读《野火》,完全看不出“文笔优美”,它只是客观叙述所见,仿佛生活速写,没有故事,人物都没有名字。至于“优美的诗意”体现在何处?从哪些篇章中看出?王瑶也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据。到了1982年,王瑶先生的弟子吴福辉继承了王瑶先生的观点并加以衍生和具体论证。在吴福辉看来,沙汀暴露黑暗的小说是具有“诗意和喜剧性”的: ……锤子敲在棺材盖上的声音,恰如敲在木桶上的一样。而在远处,突地响了一阵巫师的清脆的“司刀”声,接着便是一阵悠长而凄厉的呼唤。…… “……三魂七魄回来没有呵!……” 狗嗥叫着。……⑥ 首先,吴福辉说“这是一种诗的境地,然而,它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如磐的黑暗”⑦。《在祠堂里》写的是活人被钉入棺材的故事,不管钉入的是什么人,都是惨绝人寰、令人战栗的惨剧,也不管作者怎样侧面描写,都传达出可怕、凄惨的气息。其次,吴福辉在文中辨析“诗意”及其种类,“真正的诗可能是平静而朴素无华的。抒情,当然大有诗趣,但总不能简单地认为诗意便是抒情性、象征性,一定非要有表现为外部的丰盈的联想和朦胧的幻觉不可”。他还援引李健吾谈戏剧诗意时所言,认为还有一种诗意是真实,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果实。在吴福辉看来,“沙汀的现实主义,就是这种真实的诗意的结晶体,冷静、客观的描写,笔锋直插生活的底蕴……假如说,诗意有奔放、凝重两类不同的品格的话,沙汀正属于后者”⑧。最后,吴福辉在文中还谈到了意境、诗情、语言等,认为这都是诗意的构成。他说“诗意不能单凭小技巧、小手法,而要由意境造成。沙汀的小说,简明而内涵深远。前面所举的《在祠堂里》,全文传达出一种黑暗无边的氛围,情景融合无间,诗情浓烈”。谈到语言,吴福辉认为沙汀“有特殊的叙述的节奏和调子,一种慢节拍的、凝重的短句,本色的语言,显出蕴藉、隽永的诗味”⑨。 为了说清沙汀的作品里到底有没有诗意,这里的确应该辨析一下什么是诗意以及诗意的具体体现。顾名思义,“诗意”就是“诗的意味”。“诗的意味”就是作家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这种表达,是作家、诗人用浸透感情的、有内在节律的、形象而富有美感的语言来表达的,是精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诗意”体现在何处?或者说“诗意”有哪些构成要素?第一是情感,这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意的根本。第二是想象,这是诗和诗意的翅膀,没有想象,诗或诗意就不能飞翔,诗意也就无从体现。第三是意境、意象,这是诗化的生活。第四是和谐,它由节奏和韵律构成。第五是天真、浪漫和美好。诗意常常是仰望星空,是欣赏皎洁的月色的艺术。法国十七世纪最具天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应该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的美好的愿望的表达,也是追求理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