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23)07-0044-14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我们把所有关注都放在就业教育或培养创业技能的教育上是错误的”。[1]高校应突破时空环境狭隘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拥抱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环境资源,[2]使学生拥有复杂知识和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能学会利用和转化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正如奥恩所言,21世纪的大学应把学生从过时的职业模式中解放出来,为其提供在多样化全球环境中面对生活所需要的继续学习的机会。[3]美国高校职业服务部门的变革便是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外界问责压力下,传统的就业指导体系慢慢转变为精准、精细的职业发展服务生态系统。[4]基于丰富的职业发展服务资源,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开始构建“职业生涯共同体”(career community),真正重塑职业生涯教育以赋能一流人才培养效应提升和支持学生取得未来生涯的更大成功。“职业生涯共同体”是基于对某一行业领域或特定职业生涯目标的认同,由高校师生、校友、企业、协会等组成的一种有机体,为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全过程的职业探索机会。在“职业生涯共同体”内,本科生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作为对等的个体参与成员关系的构建和交互,将职业生涯焦点从个体结构转向其所在的社群,在职业研讨会、职业认知实践、体验式学习、校友咨询网络等活动和情境中发掘和展现自身潜能。斯坦福大学学生事务副教务长认为这是高校职业发展服务的新兴趋势,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5] 近年来,愈发紧张的就业形势也倒逼我国高校不断升级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然而,受20世纪末就业制度及高等教育进程影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蓄力不足,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的开展也极具功利导向。工具理性的实践不仅导致了这类教育的概念窄化和模式固化,而且忽视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追求改变、创新和创造的生涯志趣与成长需求。[6]在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一流高校虽已跨过了对学生签约率、就业率等硬性指标的追求,正在为回应行业产业结构升级而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卓越成就,但仍处于传统工作内容整合和形式创新的阶段,尚未触及问题根源和职业生涯教育本质,不足以实现优质人才更高水平的内涵发展。[7]因此,相较于西方一流高校,我国一流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规模与质量还需继续提升。以美国一流高校本科生“职业生涯共同体”的组织特征和创新实践为引,可以据此洞察西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方向,为我国一流高校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就业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本科生“职业生涯共同体”的产生与释义 斯坦福大学首先引入“职业生涯共同体”概念,结合美国高等教育职业发展服务范式转变和实践历程,可以窥见美国一流高校乃至全球高校本科生“职业生涯共同体”的产生动因。也正是在这些背景要素的逐步推动下,高校“职业生涯共同体”的概念不断丰富和延伸。 (一)“职业生涯共同体”的产生 20世纪初,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职业介绍处”(the Vocations Bureau)。在此之前,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的责任由教师个人承担。二战后,蓬勃发展的经济加速了职业指导向职业安置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机构职业咨询中心的扩大。[8]帕森斯构建并完善了关注职业选择内容的特质——因素匹配模型,主导了高校职业发展服务的早期实践,即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兴趣与工作标准的匹配。20世纪后期,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和经济放缓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学生自身开始主动寻求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咨询因此兴起,倡导关注特质和因素动态匹配过程的指导观开辟了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二大视角。[9] 20世纪末以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即时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许多传统组织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形态和业务升级。借助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高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共创成为可能,高校、学生和雇主间的联系也变得更为频繁和顺畅。另一方面,2008年经济大危机掀起的市场动荡及产业变革对美国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根本影响,职业发展服务的系统化改革即始于此。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再次紧张,美国高校深切意识到要汲取历史经验,帮助本校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成功和全球竞争准备。[10]职业发展服务开启新一轮转型升级,不少学校改革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相关部门,将其从边缘提升至较为中心的位置,如直接给予职业发展部门领导者副校长、副教务长、院长、副院长等头衔。此外,也有部分高校将职业发展部门与学术咨询部门、校友机构合并。[11]职业发展部门的中心化使其具备更高水平领导力协调校园伙伴关系,也使得更多的资源流向面向未来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侧。[12] 在社会经济、技术和理论进步的推动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不断发展,大学也正着力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和资源升级。本科生“职业生涯共同体”正是建立在上述组织优势转变之上。一方面,基于职业发展部门实体影响力、领导力的不断提升和资源的聚集,“职业生涯共同体”成为连接各类利益主体的中心组织,并激活了校园内外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庞大机会和多样化情境。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及软件的社交功能,“职业生涯共同体”搭建了互联网意义上的地缘空间,保证了互动关系的活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