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3)05-0110-09 与商业创业的资本逐利性不同,公益创业旨在通过创业来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公益性是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公益创业是一种立足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具有创新性、服务性和营利性的社会活动。[1]然而,近十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但完善成熟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建立。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是滞后的。 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现状 (一)提供基于教育协作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化政策支持 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是随着创业教育和公益实践的深化而逐步推进的。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构成部分,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高校,但却极易受到教育系统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有效应对公益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中国在推进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非常关注高校、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以及校内外不同机构的协同推进与合作,并且基于教育与公益两个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举措。 从教育立场出发,制定支持公益创业发展的创业教育政策体系。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大学生参与以“提升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全民创业教育热潮鼓舞下,有关部门相继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各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重视。2015年,汇聚企业和高校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成立,同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这些基于政策驱动的相关举措都有效促进了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公益立场出发,制定支持公益创业教育的公益事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在国家层面,早在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2005年,民政部又颁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2011年再次颁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诸多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力促进了公益创业的繁荣和发展,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基础。在社会层面,1994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此后各地各级志愿者协会应运而生,积极参加公益志愿服务也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层面,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成立了滴水恩公益创业协会。此后各类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及其实践指导机构也纷纷成立,如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组织体系和内容体系快速发展并日趋完善。 (二)实施基于实践改革需要的主题式课程开发与设计 公益创业教育是社会公益实践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全面深化公益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基于大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和社会实践发展需求开发、设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应该重点承担的任务和关注的视角。 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不同主题循序展开,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此语境下,公益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2-4] 从培育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视角出发,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公益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和构成,如何通过公益创业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社会志愿服务改革与发展需要关注的关键内容。从国外高校社会志愿服务教育内容看,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相对重要且独立的主题模块被普遍纳入到社会志愿服务的课程框架体系之内。在此语境下,公益创业教育被认为是社会志愿服务的主体构成模块之一,是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动高校履行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从贯彻落实创业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现阶段,中国高校通过创建创业学院等方式,致力于打造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在此语境下,公益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和形式,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推进基于公益创业教育属性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 公益创业教育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实践性。公益创业作为一种个人、社会组织或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5]但它与传统的商业创业模式又存在不同,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于在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完善的同时为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具体的高等教育支撑。推进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结合社会责任和实际状况,从社会外部系统广泛吸纳兼职师资队伍。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和互动,一些从事公益社会活动的项目负责人被引入到公益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行列,这些举措强化了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实践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