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重视质量、提升内涵、培养人才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教学投入,要求教师从情感和行为上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做到乐教、善教。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和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1][2]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投入成为当前我国高教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师的教学投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是否愿意投入教学以及投入多少精力,是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之后作出的决定。研究者通常将影响教学投入的因素分为资源和要求两大类。[3]教师得到的资源和支持越充分,就越有可能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造成的压力。适当的要求和压力可能促进教师增加投入,但如果要求太多、压力太大则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压力有可能会影响资源对教学投入的作用。当教师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时,资源对教学投入的作用可能会出现“缓冲”或“增强”效应。[4]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他们面临的两大主要压力。这两种压力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教学投入,另一方面也可能调节资源对教学投入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学和科研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之间或相互排斥、或相互促进,因此二者也可能会交互作用于教学投入。教师往往会对自己可用的资源以及面临的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进行整体衡量和判断,以决定自己的教学投入。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以下简称JD-R模型)分析资源和要求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影响。基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我们将工作资源界定为教师感受到来自环境对教学提供的支持,将工作要求界定为教师感受到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在分析环境支持对教学投入影响的基础上,考察这种影响关系受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的单独调节作用以及联合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影响机制和提升路径,并为回答“教学与科研关系”这一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二、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一)教学投入的概念和测量 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关于教学投入概念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范式。第一种可以称为普通工作投入范式。这种范式从工作投入的视角出发,将教学视为一种普通的工作。相应地,教学投入就是一种普通的工作投入。Kahn于1990年最早提出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成员自我与工作角色之间的统合”。[5]Christian等人进一步指出,工作投入是指个体为了完成特定职业角色的要求,而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三个方面对资源所进行的自主分配。[6]Schaufeli等人则将工作投入界定为一种积极的、令人感到满足的思想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方面。[7]活力指投入工作的能量、努力和意愿,对应行为维度;奉献指投入工作的热情、激励和自豪感,对应情感维度;专注指全神贯注沉浸于工作之中,保持高度注意力,对应认知维度。基于这种理解,Schaufeli等人开发了乌得勒支工作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以下简称UWES),成为测量各种工作投入最常用的工具。[8] 第二种可以称为特殊工作投入范式。这种范式认为教师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特殊性,因此不能从普通工作投入的视角研究教学投入。Klassen等人首次提出将教学投入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投入,核心是师生的社会关系,体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行为、情感、认知和社会资源的自主分配。[9]Klassen等人指出,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联系、互动、交流,师生之间因此建立起了长期的信任关系,这是其他职业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投入和结果,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并降低情绪压力和职业倦怠。他们因此主张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之外增加一个社会维度用于测量教师的教学投入。根据对教学投入特殊性的理解,Klassen等人进一步指出,针对商业部门员工工作投入开发的UWES量表并不体现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境,不适合直接用来测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投入。为此,他们专门开发了一个教师投入量表(Engaged Teacher Scale,以下简称ETS),从认知、行为、情感和社会四个维度测量教学投入。 本文采取第二种范式,即认为教学投入是一个特殊的工作投入。这是因为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后进,他们将大量的工作时间用于与学生互动交流,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建立了长期、亲密、丰富的关系和情感联结,体验到了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其他职业所没有的。而且,基于普通工作投入范式的UWES侧重于测量个体在投入时所感知的状态,无法反映教师在教学投入中的具体表现。正如Perera等人指出的,ETS的题项测量了教师在教学投入时的表现,更符合Kahn对投入的原始定义,更适合用来测量教师的教学投入。[10] 然而ETS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投入,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具有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于课程教学,高校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竞赛展演、创新创业等教学活动。我国高教界长期以来将教学投入窄化为课时和工作量,无法全面反映教学投入的内涵。[11]近年来,学者开始从时间、精力和情感三个维度分析教学投入,分别测量教学投入的物理量、努力程度和内在动力。[12][13][14]郭建鹏等人在ETS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的特殊性修订了一个高校教师教学投入量表,包括教学热情投入、同事关系投入、师生关系投入、教学专注投入、教学方式投入、教学准备投入等因子,能够比较全面地测量高校教师各方面的教学投入。[15]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维特征的工作投入,需要体现高校教师在认知、行为、情感、社会等方面投入教学工作的表现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