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23)-07-0133(12) 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作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任务。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②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推进和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引擎,对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2018年增长23.6%,而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69元,仅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0.1%,且比2018年仅增长10.9%,比上年下降5.0%。③可见,文化消费增长滞后于总体消费水平的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覆盖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品短缺且存在供需错配、文化消费意识不强及文化消费能力不足是一定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1-3]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大数据、云计算、AI、XR等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加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战略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设备等工具实现文化供给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以此改善居民文化消费现状,从而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是顺应时代发展、吸引公众参与、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与服务效能等层面。[4-6]利用数字技术,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机构不仅可以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以此建立文化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还可以对文化需求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预测,动态化调整文化服务供给,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和文化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供给,从而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呈现出文化参与模式的多样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活动的开放化特征,不断吸引公众参与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关于在数字经济促进居民文化消费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已取得一定成果。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构造文化消费新业态、降低数字信息鸿沟实现居民消费升级。[7-9]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拉动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10][11]于进认为科技可以改变文化消费的基础逻辑、传统形态、转化路径从而扩大文化消费;[12]祝仲坤研究发现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文娱消费倾向。[13]文化服务的数字平台化发展推动数字文化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文化创意主体趋向多元化,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相互促进优化,逐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左惠认为数字信息技术模糊了产业边界与生产者—消费者边界,带来了文化创意主体的泛化,为用户创造崭新的文化消费体验。[14]文化生产消费平台化构建了生产消费一体格局,不仅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分发、消费提供了多元渠道,还为个人、组织及媒体等多元文化主体提供了互通中介。[15]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文化反应机制与文化反馈评价机制,实现动态化的精准供给,激发潜在文化消费需求,促使个性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综上,上述研究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但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评价方面仍略显薄弱,并未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视角实证研究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城乡对比分析,探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如何赋能文化消费水平提升,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和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是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一性和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多样性之间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设施存在一定的闲置现象,且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从而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1.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对文化消费的直接影响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有助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条件,促进文化消费环境改善。一方面,文化消费空间得到了拓展,从传统的现实文化消费空间转变为“虚拟+现实”融合的文化消费空间。数字化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双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实现现实文化消费空间与虚拟文化消费空间互通。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发展通过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增加了文化消费选择性。首先,利用数字技术充分挖掘潜在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数据库”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以此创造更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呈现文化内容,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丰富化。其次,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例如线上展览、线上阅读、线上购票等,使得供给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化;此外,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呈现效果与交互体验,为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使得供给质量优质化。最后,供给主体也不断趋向多元化。过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以政府部门和传统的文化机构为主导,随着数字化进程加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向由文化企业、组织与个人共同参与演变。企业不仅可以为开发新的数字化文化产品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推广宣传,扩大文化产品受众范围;个人通过数字空间实现文化创作、制作和内容分享,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元素;而组织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合作,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与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综上,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有助于文化消费内容和生态体系的及时更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