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23)08-0143-20 一 引言 2004年,针对国际关系学界对于结构现实主义的诸多批评,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在《政治与社会期刊》上发表了《新现实主义:混淆与批评》一文,系统地澄清了许多同结构现实主义有关的理论问题。①围绕着现实主义和其他国际关系理论的争论与批评至今仍未停息,这样的争论总体上是有价值的:如果相关批评能够建立在对现有理论的准确理解上,将有益于发展出新的、更好的理论。然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并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阵营。研究者共享一些基本的理论范式和理论硬核,但他们在一些具体理论问题上可能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构建来自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olò Machiavelli)和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等政治哲学研究者,并在传统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这里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即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2)现实主义的路标是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3)以权力所界定的利益这一关键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4)普遍的道德原则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道德原则必须经过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过滤;(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天之下适用的道德法则;(6)政治现实主义者保持着政治领域的独立性,现实主义者从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出发进行思考。②但现实主义六原则的一些核心观点和假设并没有被其他现实主义者完全接受,其中一些在现实主义发展后期还被扬弃。 截至目前,关于现实主义者所共享的理论范式和理论硬核,学界主要存在三点共识:其一,国际体系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组织起来,因此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其二,物质因素是国际体系的主要内容,能力分配或者说相对实力是决定国际互动结果的主要因素。其三,国家利益应该是物质性的,不应该依据意识形态或普遍道德原则制定对外政策。为了行文的方便,下文将采取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讨论有关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些误解和批评,重点关注其中需要澄清之处,对于国家中心主义和国家有限理性等基本具有共识的理论假设不做讨论。本文重点探讨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些常见误解和批评,如现实主义是否为悲观的理论,③现实主义是否否认观念的重要性,现实主义者是否倾向于使用武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现实主义者是否认为国家安全一直是首要利益抑或是更加强调权力政治,国际结构是静态的吗,国际结构如何解释冷战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等。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正本清源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这些理论的核心共识,从而更好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现实世界、并更好地去发展和超越。现实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阵营,因此现实主义者在一些具体的理论上可能持有不同观点,因此我们不应将某个现实主义流派或者某位现实主义者的观点视为整个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全部观点。 二 现实主义是一种悲观的理论吗 在许多人看来,现实主义将国际政治描绘成一幅战争与冲突延绵不断的灰暗图景,各国为实现自身利益可以无视道德的约束,国家之间必然是弱肉强食、高度紧张的战争状态,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合作,更不用说长期和平。他们进而认为,之所以现实主义会对国际政治做出如此悲观的描述和预期,或者是因为人性的自私和对权力的追求,或者是因为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但现实主义者的悲观色彩只停留在“战争和冲突无法根除”这一点上,而并未建立在“战争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常态”这一论断上。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百年和平”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国无战争”,都可以从现实主义角度得到解释:大国间的均势与协调、核武器的出现、战争成本的上升以及土地和人口在国家实力中重要性的下降等。 (一)人性恶假定已被新现实主义扬弃 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恶,因而它是一种悲观的理论吗?的确,一些现实主义者倾向于认为人性是“恶”的,即人性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如尼布尔曾经指出:“社会……仅仅是个人利己主义的积累,并将其转变为集体的自私自利。因此,群体的利己主义拥有了成倍于个体的力量。就此而言,没有哪个群体的行动是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因此,更成熟的目的和倾向是争夺权力。”④然而,大部分现实主义者并不认为人性一定是恶的。一方面,即便是强调权力欲望的摩根索也指出人性中存在各种因素,体现为“政治人”“经济人”“道德人”“宗教人”,只是国际关系必须从权力的角度界定利益,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下去:“让地球上的某些民族摆脱权力欲而同时却使其他民族保有权力欲,那将是毫无意义和自取灭亡的。如果权力欲望不能从世界各个角落里被消除,那么那些可以摆脱权力欲的人就将沦为另一些握有权力的人的牺牲品。”⑤由此可见,摩根索并不认为人性完全是恶的,而且他在探讨所谓权力政治时已经开始从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去思考获取权力的重要性了。另一方面,以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者放弃了人性假设,原因在于从科学实证主义角度来看很难对人性进行实证考察:现实中既存在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存在舍生取义的行为。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考察人类行为的关键是环境、结构而不是人性自身。“如果说某些事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愚蠢或恶,这是一种凭作者情绪而被接受或被拒绝的假设。它是一种既无法证实也无法反驳的表述。”⑥ (二)权力政治并非国际政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