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3)07-0027-08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虽然黑格尔极少使用“无前提”(Voraussetzungslos)一词来指称自己的哲学,但无论是与之同时代的或稍晚的哲学家,还是现当代的许多学者,都认定“无前提性”(Voraussetzungslosigkeit)是黑格尔哲学自我标榜的一个金字招牌。这些哲学家里面,除了谢林宣称他的哲学同样是“无前提的”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哲学家要么否认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要么断言“无前提”对于哲学而言根本不可能,完全是一种幻觉,比如小费希特(I.H.Fichte)、特伦德伦堡(F.A.Trendelenburg)、尼采、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是持此观点。与此同时,黑格尔的学生如亨利希斯(H.F.Hinrichs)、埃尔德曼(J.E.Erdmann)等则是复述黑格尔关于逻辑学的开端(Anfang)的论述,为其老师的思想进行辩护。①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围绕着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自身奠基诉求,“无前提性”问题成为“19世纪以来方法论、认识论、科学理论等领域讨论里的一个核心关键词”。② 当代黑格尔学界同样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其主流观点是通过论证那个最为纯粹而抽象的“存在”是唯一可能和唯一真实的绝对开端,以表明黑格尔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是“无前提的”。③这里面最为重视这个问题的是英国学者霍尔盖特(S.Houlgate),他在其《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一书中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来讨论黑格尔的“无前提的思维”。遗憾的是,他的冗长论述并没有提供什么深刻的洞见,因为总的说来,他的观点无非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所谓“无前提”就是把一切假设“悬置起来”,杜绝主观随意的想象,仅仅去观察那个最纯粹的思想亦即“存在”本身将把我们带向何处(这也是黑格尔的嫡系学生的主流观点);第二,黑格尔并不是横空出世,因此,一切历史语境里的东西都统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前提。④很显然,这种解释只不过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理解为一种怀疑精神或批判精神,但这种精神当然不是黑格尔的专利,而是任何哲学都本应有的一个基本态度,尤其自近代以来,从笛卡尔经过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到胡塞尔现象学,都是如此。随着把哲学本身的前提问题和一般的思想影响史问题混为一谈,整个问题就更是完全庸俗化了,也就是说,人们因为黑格尔需要吃饭、睡觉、说话和思考,就可以否认其哲学的“无前提性”。 在我看来,撇开霍尔盖特的庸俗解读不谈,以往的哲学家(谢林或许是唯一的例外)和学者在这件事情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们以为,只要能够证明或反驳黑格尔所说的“存在”比别的哲学家的开端更为高明或是唯一真实的开端,就可以证明或反驳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但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一方面经常把无前提者(anupotheton)和本原(arche)或开端等核心概念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完全忽视了黑格尔的许多看上去自相矛盾的表述,即他在阐述科学为什么必须把“存在”当作开端时,非但没有强调这个开端的“无前提性”,反而处处指出它是以别的东西为前提。第二,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理解“无前提性”及其词根“前提”——Voraussetzung的意思是“预先设定”或“把某东西设定为在先的”——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误以为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判定“存在”究竟是不是一个绝对在先的东西,殊不知黑格尔恰恰在逻辑学之本质论部分指出,普通人的反映式思维有一种自然的且根深蒂固的模式,即总是要在事物之间区分“先”和“后”(把某个东西当作“预先设定的”),进而把这个区分绝对化,设定一个实际上并非独立地存在着的绝对在先的东西。换言之,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的真正意图恰恰是要破除一个绝对在先的开端,扬弃开端和终点之间的根本对立,把我们从知性式的直线思维导向辩证的圆圈思维。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详细的阐述。 一、无前提者、本原和开端 乍看起来,对于“无前提”的要求在哲学里原本是一个老生常谈。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求知是人的本性,而知识就在于知道事物的原因。⑤从泰勒斯开始,哲学就致力于探究一个终极原因,亦即本原:它是所有别的事物的原因、条件、前提和根据(这里我们暂且不引入黑格尔逻辑学关于这几个概念的精微区分),而它本身却不能以别的东西为原因、条件、前提和根据。简言之,古代哲学家主张的各种本原,无论其名称和具体内容有何不同,在他们看来都可以说是一个无前提者。 在这些哲学家里面,柏拉图尤其明确地把他的本原亦即“善的理念”称作无前提者,并且在《理想国》里借助著名的“线喻”和“日喻”展示了如何从可感世界出发而最终上升到善的理念的过程。他说:“至于可知世界的另一部分,你要明白,我指的是理性本身触及的那个东西,也就是说,理性凭借辩证的能力而为自己塑造出一些前提(hypotheseis)——这些前提不是本原,真正说来仅仅是前提,好比通道和路径——一直上升到那个不再有前提的东西(mechri tou anupothetou),上升到万物的本原(epi ten tou pantos archen ion),并且在达到这个本原之后,回过头来把握那些依附于本原的东西,如此一直下降到终点。”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