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23)05-0056-08 日本学者安倍能成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把康德哲学比喻成一个“贮水池”:康德之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皆从康德流出。①但就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学说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遭遇来看,难免让人对安倍能成的这一论断产生怀疑。关于自在之物问题,雅可比也讲过一句比较著名的话:“为了进入康德的体系,我们需要自在之物这个概念,但正因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又不可能停留在这个体系之中。”②于是,“接受康德哲学”与“拒斥自在之物概念”就在康德之后被难以置信地结合在一起了。很多哲学家一方面攻击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另一方面又强调康德哲学对他们是多么重要。 人们或许会认为,康德哲学对于现代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仅以其现象与自在之物学说作为评判标准。但问题是,康德的这个学说不同于他的任何其他学说,因为它构成了他的整个体系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一基石,那么康德的整个体系也就崩塌了。康德本人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甚至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区分视为一个“启蒙”问题。他指出,“真正的启蒙”(die eigentliche Aufkl
rung)③其实是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即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真理只是关于现象的真理,而非关于自在之物的真理。正因为如此,康德为了夯实其在真理问题上的现象性立场,几乎让理性的一切机能都参与进其证明的过程中来。本文试图对这个异常复杂的证明过程进行一一拆解,一方面是为了突显康德证明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后世不必在现象与自在之物的问题上与康德盲目角力,从而避免无谓的失败。 康德认为真理的最小单位是判断而不是概念。对于一个先天综合判断来说,其“可能性根据”就存在于理性自身的“诸认知机能”之中。这些认知机能具体说来也只有五种,即感性、知性、理性、判断力和想象力。其中感性被区分为经验性直观和纯粹直观,理性被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判断力被区分为规定性的判断与反思性的判断,想象力被区分为经验性想象力(再生的想象力)与先验想象力(生产的想象力)。先天综合判断就是由这五种认知机能共同作用产生的真理性知识,而真理之现象性性质正是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一、感性 感性作为“被动的接受性”,是与知性的“自发的能动性”相对的。感性的主要功能是为知识提供必要的材料,即感觉(Empfindung)。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对空间和时间进行“阐明”(包括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这种“阐明”(Er
rterung)虽然被他解释为“清晰的介绍”(die deutliche Vorstellung)或“解释”(Erkl
rung)④,但其实际功能却是一种“证明”,即一方面证明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主观形式而不是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证明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形式而不是知性的概念。对于先验感性论的这种安排,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感性在认识中的主要功能是为判断提供关于对象的材料,那么康德为什么不是把感觉,而是把空间和时间作为讨论的主题? (一)感觉:自在之物的刺激之“效果” 海德格尔在《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一书中曾正确地指出,“康德根本就没有让感觉进入到研究中来”⑤。但这又是为何?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先验哲学探讨的是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根据,感觉作为知识的经验性材料,其如何被获得的过程是无须探究的,所以康德干脆将感觉视为“被给予的”而不再探究其起源问题;第二,由于康德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概念来讨论知识的诸要素,并且在这个框架内将作为质料的感觉转换为“经验性的直观”,与之相对的则是作为形式的“纯粹直观”、即空间和时间,这就导致他是在“经验性直观”的意义上来讨论感觉问题。这也就是说,感觉问题虽然并未成为先验感性论的主题,但却也并未缺场,而是以“经验性直观”的身份出现。当然,康德用“经验性直观”而不用“感觉”,这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名称问题,而是包含着不同的含义的。康德说:“感觉仅仅是主观的,而直观却是客观的。”⑥“主观的”在康德那里指的是“个体的”,“客观的”指的是“普遍的”。因此,当感觉转变为经验性直观后,它也就由“个体的”转变为“普遍的”了。但这怎么可能?对于感觉来说这当然不可能,因为感觉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但对于经验性直观来说,这就不仅可能,而且还是必然的了。因为经验性直观与纯粹直观是不可分的,而正是纯粹直观赋予经验性直观以普遍性。“经验性直观+纯粹直观”的含义显然要远远丰富于单纯的感觉。既然如此,空间和时间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以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将讨论的主题锁定在空间和时间问题上,而不是在感觉问题上。对于他而言,经验性直观与感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指发生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的感觉,因而不包括幻觉;而后者是包括幻觉在内的。也就是说,虽然个体的感觉对于感觉者本人来说总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性也仅限于个体,因而这种感觉是不能被用作知识的材料的。就此而言,康德以经验性直观取代感觉,这就从知识材料方面确保了知识的客观性(或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