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这是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以此为标志,学界无需从理论上再讨论是否要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问题,而是要在实践中尽快设置好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二级学科,以奠定今后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的基石。目前,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二级学科设置工作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首先是学界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置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二级学科的方案①;其次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率先开展中共党史党建学二级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二级学科方向和教研室,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下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二级学科方向上迈出重要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设置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二级学科,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但是,对待任何学科发展的态度,是既要弄清其学科属性,坚守本学科学术传统、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又要与时代同步,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笔者并不反对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建设,但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制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存在的重大关联,也完全可以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角度来探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属性争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将其完全等同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奋斗史和成就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指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中间经历了复杂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严格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②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获得较快发展。部分科研院所、学校形成了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学术传统,如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出版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高等学校开设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方面的课程,编写出版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科书,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门人才;中小学历史教育也逐步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内容的教学。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与党和国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问题,还有很多值得努力改进的地方。目前,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学科建制复杂、学科属性不明确、学科名称繁多③、人才队伍不足等。④这些问题中尤以学科建制复杂和学科属性不明确最为突出,直接影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从学科建制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从教学研究机构设置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领域深耕多年,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影响力。高校新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2020年)、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2020年)等,也投入力量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还有一些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研究的机构,或在高校历史学院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或在政治学系中共党史教研室里。从教学研究人员数量和分布来看,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研究的人员并不多,且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党史和文献部门、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以及民间智库和科研机构里。近些年,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工作需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研究人员的数量较之以往有一些增长,但真正出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业的人员依然很少。从研究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来看,情况则更为复杂。当代中国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上属于历史学科,但在学科建制上却被划到马克思主义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共党史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授予历史学和法学学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是从事国史研究的实体机构,授予历史学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当代中国史方向,授予历史学学位。相对而言,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专业设置的情况更为复杂;而高等学校虽然分属不同的学院,但划归历史学科则是一致的。这种不同的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培养,实际上背后代表着不同的培养方案、学习计划、课程设置。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在选题、就业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 按理而言,这种学科建制上的多途发展有利于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不同学科的对话交流,进而带动本学科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传统的历史学科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太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有所不足。更有甚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搞的是政治宣传而不是学术。以往比较重视中国现代史教学研究工作的部分高校历史学院系,随着老一辈学人退休、故去以及学科方向调整等原因,加之后继人才缺乏,原有学术影响力式微或不复存在。高校新设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研究机构,虽然在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工作,但与历史学其他学科发展相比水平上确有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政治学科则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陷入细节和琐碎之中,理论性不强,实用性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放在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政治学院系,由于各自情况千差万别,以致在学位授予、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人才引进、学术评价等方面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一篇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论文,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可能会通过,但在历史学院就不一定通过;反之亦然。在这种颇为复杂的学科建制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既得不到历史学科的认同,又得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科的认同,其发展处境非常尴尬。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相关院系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和学科建设也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状态,直接影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的深入发展以及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