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民主政治观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是中国式民主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形态。作为根植于中国经验的标识性民主概念和成功的民主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和维度。调查研究集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和顺应民心于一体,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问策于民结合起来,实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是观察、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政治“真实场景”中运行运转的重要视角,是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重要依据。从调查研究的目的、过程、方式等方面来看,调查研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高度契合性。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的重要途径,不仅内含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议题,而且承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功能,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 一、调查研究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导向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人民”二字设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定位,限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目标宗旨,即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原则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者、建设者,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终受益者。在人民、国家和执政党的关系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主宰者,是执政党的服务对象和决定执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执政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民性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属性,调查研究充分彰显了这一属性。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1]54,群众路线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模式”[2],其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根本政治举措,群众路线要求广大干部贴近群众、扎根群众,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调查研究中,广大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进千家万户,畅通了干群交流渠道,拓展了社情民意的反映和表达机制,拓宽了群众走进民主过程的通道。从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干部主动亲近群众、联系群众的过程。这是对科层制逻辑极端化的一种矫正。科层制的典型特征是“上领导下,下服从上”,具有明显的控制取向。长期处于命令—服从关系的影响下,少数公职人员容易只对上级负责(眼睛总是向上),而忘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作出领导欢心、群众失望的错事。此外,在科层制下,“所有持续的工作都是由官员们在办公机关里完成的”[3]。对正式文书档案和工作程序的过分强调,导致工作开展及工作表现的评价须以“办公室”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工作’似乎只有一个人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时才在进行中。大楼的其他某个地方开会也可能被算作是在工作。但是在户外晃悠就完全和工作搭不上边了”[4]。科层制的这种理性逻辑导致少数公职人员缺乏动力走向村社和一线。有关调查研究的政治要求和制度性规定推动干部积极走出“大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显然是对科层制弊端的纠正,有助于实现“对领导机关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1]52 通过调查研究,干部能够直接感知群众的所思所盼,能够亲耳聆听民声民意,亲眼观察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这是做到为民惠民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前提。在干部与群众相隔绝的状态下,干部不可能真正理解群众、了解民情,根本无法知晓群众的真正需求,也就谈不上为民造福、增进群众福祉。用主观想象代替群众真实需求,用包办代替、强迫命令代替群众的真实意思表达,反而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感。干部俯下身、沉下心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开通了群众诉求表达的直通车,有利于干部精准把握群众的需求脉搏,直面民怨民忧。调查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感知民情的直接性(相对于电话交流、会议材料等来说)及亲身体验所带来的心理共鸣和情感震撼。“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1]63调查研究不仅是“身入”的过程,也是“心到”“情入”的过程。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干群之间的身份界限和隔阂被打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一味周旋于官场的人容易变得官腔十足——这么说并非武断。”[5]脱离群众使官员容易异化为一个在语言、诉求等方面与群众迥异的精英集团,从而出现精英与群众之间的对立对抗。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精英夸夸其谈、奢谈理想主义的政策观点和治国主张,群众却认为是“隔靴搔痒”、罔顾现实,从而导致社会撕裂、街头政治、政局多变、经济停滞。调查研究使干部“迈进群众的门槛,走进群众的心坎”,助推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有利于避免精英与群众之间的脱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各种风险挑战叠加联动,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问题,面对各种复杂的治理难题,干部必须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自觉拜人民为师。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创造了无数的成功经验,展现了强大的首创精神,是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通过调查研究,干部到群众中去寻找好想法、好建议,寻找破解难题的思路、办法,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典型和经验,实现政策创新、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高度融合。这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是否相信群众的智慧和能力,是区分真民主与假民主、好民主与坏民主的重要标准。一些西方学者名义上将人民偶像化,实际上却怀疑人民的“胜任力”,认为人民是“群氓”“乌合之众”“被宠坏的孩子”“平庸的多数”,并不断侵蚀、虚化民主的本真内涵和原初含义,致使西方现代民主“泡沫化”。达尔指出:“如果我们假想的雅典式公民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中间,他必定会认为,现代民主根本就不是民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