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史上的失踪小说《九级浪》 《九级浪》是一部几乎被遗忘的当代小说,它产生于1970年,曾与《第二次握手》《公开的情书》等文学作品一起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随后便销声匿迹,直到目前也并未有一个完整的版本面世。但同时,《九级浪》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潜在写作”与“手抄本”的代表之作,被广泛记录到了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与研究著作之中,并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对于一个没有完整的内容与版本,甚至于只是通过口头流传的形式进入到文学史视野与文学研究中的小说,《九级浪》无疑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作者毕汝谐曾经将《九级浪》描述为“一场长达百日的青春热病”,①精准地概括出了这部小说的精神内涵。最早将《九级浪》这部小说引入到文学研究视野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一书,在该书中,作者杨健给予了《九级浪》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地下文学”的“基石”,②并指出“在文革期间再也没有其它小说能达到《九级浪》的艺术水平”。③此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对于《九级浪》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空白的状态,只有陈思和和王尧两位学者对这部小说有所关注,他们的关注各有侧重,王尧主要是从史料的角度来谈《九级浪》的文学价值,认为它“堪称‘文革’地下文学的第一本小说”,④并连接起从《九级浪》到《顽主》这条小说创作的内在线索。陈思和强调的是《九级浪》的文学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他指出:“作为‘文革’时期的一部民间潜在写作,《九级浪》的文学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因为是四十多年以前的作品,文本里的语境与今天的社会环境相差实在太大,如果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今天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会感到困难。但如果把小说文本里展示的一些生活场景,与‘文革’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会产生对历史的误解。我的理解,这部小说并不自觉地展示了某种普遍性的生命意义,就是描写了青春残酷的主题。”⑤杨健、陈思和、王尧三位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九级浪》这部小说,尽管角度不一,各有侧重,但无疑都是肯定了这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与对《九级浪》的高度评价有所不同的是,如果我们翻阅当代文学史著作,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文学史版本中都提及了这部为研究者关注不多的小说,但无一例外是将其置于1970年代的潜在写作与“手抄本”文学的范畴内,除了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在论述“手抄本”时并未提及小说《九级浪》外,在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都将《九级浪》与其他几部潜在写作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公开的情书》《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⑥等相提并置,作为手抄本小说的代表作。从这几本文学史著作的叙述之中,不难发现的是,相比其他几部手抄本小说而言,《九级浪》的介绍是最为简略的,往往只提及作者和小说的名字,以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为例,在介绍手抄本小说类型的时候,《第二次握手》《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公开的情书》与《九级浪》被归纳到“以启蒙主义为精神特征的‘手抄本’小说”⑦类型,书中对《第二次握手》《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公开的情书》四部小说做了细致、深入的阐述和分析,但对《九级浪》并未做进一步的介绍与描述。 长期以来,对《九级浪》小说本身以及其文学史价值的高度评价与文学史著作中的寥寥两笔的记录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是由于《九级浪》的小说当时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文本,没有像《第二次握手》与《波动》等以“手抄本”或者完整的原手稿保存下来。因此文学史上对它的介绍基本都是源自于1993年出版的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这本书中的叙述。杨健在这本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九级浪》小说,包括对故事内容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讲述,对女主人公司马丽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对小说的细节展开了丰富、细腻的描述,最后对小说的语言和思想内涵也有所阐述,但根据杨健所言,他自己也从未见过原稿或者抄本,对于小说的故事内容也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获得,⑧而此后的文学史著作都是以上述史料为依据和叙述范本,也正因如此,杨健书中关于《九级浪》叙述的诸多错误也被沿用至今。首先就是作者的名字,在《文化大革命的地下文学》中,《九级浪》作者是“毕汝协”,之后各个版本的文学史著作中一直使用这个名字,但是在《毕汝谐的自白》一文中,作家本人使用的是“毕汝谐”一名,在文末,他提到:“老了老了,重新使用毕汝谐这个名字,以便与《九级浪》相衔接,并申明叛逆写作在我生命中的决定性意义!”⑨尽管从后来整理出来的原手稿与手抄本中均未有见作家的署名,但是从这篇文中可以看到,“毕汝协”一名应该是小说在口头流传中的所造成的误传。另外,在杨健书中,对于小说的篇幅有如下的记录:“《九级浪》的篇幅虽然不很长,有十万字上下,但是其内容分量和历史跨度已经构成长篇。”⑩这是目前唯一可见到的对小说长度进行描述的文字,但是根据笔者搜集、整理的由原作者毕汝谐修订完成的完整版《九级浪》,文本总字数为42717,与该书中所讲的十万字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也并不属于长篇小说。在《文化大革命的地下文学》书中,除了作者的名字和小说的篇幅以外,在小说的故事讲述上,也存在许多的不实之处,例如,书中描述司马丽是父亲和小老婆生的,但是在原小说中,司马丽的母亲并非是“小老婆”,而是“厨娘”;故事的最后,与杨健书中讲述的两种结尾都不相同,既不是与朋友在“老莫”餐桌前的对话,也并非是与司马丽同去山西插队,而是男主人公陆子独自茫然地行走在街头,内心酝酿着的《九级浪》,最后回归到现实情景之中。 这些关于《九级浪》的误传,主要是因为目前研究者对于小说的信息源头最初是来自于口述而缺乏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因此尽管《九级浪》已被各种版本的文学史著作所普遍记录和叙述,甚至于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但是它却一直是文学史上的失踪者,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这种特殊的情形,与《九级浪》产生的时代和特殊年代下的文学存在及流通的形态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