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牛汉于1943年9月至1946年7月就读于国立西北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他晚年在《探求梦境的历程》①和《大学年代》(1943年-1946年)②等文章多次提及自己大学时期的学业情况、心路历程和诗文创作等经历,为牛汉的这段生平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近日,笔者在陕西省档案馆搜集西北联大相关史料文献时,偶然发现了一批关于牛汉(史成汉)和妻子吴平(吴海华)的相关档案,其中包括《国立西北大学新生注册表》(编号01680,史成汉)和《国立西北大学外文系学生自传》(以下简称为《自传》)③。通过这份注册表可以确切考证牛汉的年龄问题,而这篇《自传》当属研究牛汉早期思想的重要文本,尚未收入《命运的档案》《梦游人说诗》《童年牧歌》《牛汉诗文补编》等文集,刘福春先生主编的《牛汉诗文集》也未曾收录。现将《自传》照录如下: 国立西北大学外文系学生自传 史成汉 我的故乡是个荒凉的山城定襄县,虽然是一个盆地,但因地近北国,仍显得荒空。我生在城里的一个农家,从自己能够记忆的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的家庭的阴郁和悲苦。没有享受过一点使我满意的东西,似乎我的家庭的财产就是一些悲哀的人和人的悲哀。这可以证明,我的家庭不是个有钱的宅户。几间土房,一个破污的院落,虽然说自己的家庭很穷苦,但也觉得有一番滋味,这该只有我一个穷孩子知道。家再阴郁点,还是自己的家。 北方的土地是贫瘠的,而我家的土地是更贫瘠,父亲从一年的辛苦中得到的收获也总是穷和饥荒,但能以使我快乐的,也仍是家,吃些土色的高粱窝窝头,土色的山药蛋,穿着土色的布衣,而我自己总是穿旧的,那是姐姐们穿过改修的,就这么破破烂烂的生活着,家庭却一年比一年悲苦。所以父亲总是希望的说,全靠下一代的孩子了。而我自己也这么想,将来的新的生活,该由我这一代来开拓。 七岁的时候入小学。总是没书没衣的,先生骂我不像个人样。的确,当我下学后,便如土拨鼠似的替父亲拉牛拉马,甚至也学的赶牛车。记得曾经因为多背了一捆喂牛的草,自己被可怜的压倒在滹沱河边的白杨树林里,而父亲却说,爬起来,还得自己背着走。我开始知道了,一条生命的大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且跌倒,也绝对没有一些好心的人来拉一把。自己的个性的强,也许是由生活和命运赠予的。 长大以后,仍帮忙父亲在田里作活。似乎田地是我的课堂,所学到的那该是满肚子的悲哀和忍劳的心情。但由于家庭的惨淡,我却更觉得自己的任务的沉重,我不奋斗,家庭会破产的,而且子孙们也跟着变成一群生活的劳役者。 住中学是抗战的前一年。说起来很伤心,因为没有钱买书籍,曾迫使我的父亲忍痛卖了一头黄牛,想到这,我该不会忘却了。自己的家,也不会轻视了自己。 二六年八月间,敌人已经迫近忻口,我走出故乡,满腔愤慨,一直流离到西安,才入国立五中,这样便又开始读起书,吃贷金,穿草鞋,也就穷苦地挨了五年。最初五中是有点散乱,但近几年,却十分谨严,老师的教诲和国家的哺养,是使人感到幸福的。自己天性乖傲,个性直,但,对功课也敢说不太轻浮,而自己的不聪明,却一直不能使我更快的长进。当然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心得。不过总觉的学的太少了。所以便决意入大学,意思很单纯,想深造自己,将来为国效命。自私点说,使穷困的家庭充实起来。 自己因性情近乎学文学,故在高中就选文科。入外文系,志愿是想学到一种外国语,以助学习,也希望将来能够出国深造,那么,就看大学四年中的努力的程度了。至于学校,自己向来是相信的,假如自己不使自己颓唐,那末别的是不会使我失望的,总之,忠诚的学习,忠诚的生活。 也许是自己个性强,做不成功一件事,是宁死不屈,宁愿意学习的累死,不愿闲愁地悲郁死,因为悲哀毕竟是悲哀。所以对生活也一向是很严肃,我是不愿意因为轻浮而将天才和前途游离了。 说到信仰,自己在初中是不深入,而在高中便对三民主义有相当的认识,而且也决定一生为党效劳。 1943.10.29 一、牛汉报考国立西北大学的原委始末 牛汉1941年前后在甘肃天水国立五中读书时“对俄罗斯的诗歌发生了兴趣,读了很多普式庚、莱蒙托夫、尼克拉索夫的诗”④,特别是莱蒙托夫的长诗《童僧》,对牛汉的影响很大。他将该诗“读了不下十遍”⑤,这位“童僧”的坎坷经历和命运遭遇引发了他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开始与俄罗斯文学结缘,并一生钟情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 牛汉晚年在《探求梦境的历程》一文中详细回忆了自己与俄罗斯文学结缘及报考大学俄文专业的因由。他不顾政治风险和个人前途,“完全从文学创作角度考虑”⑥而在报考大学志愿时选择俄文专业,确实与诗人的叙述逻辑和思想秉性十分契合。牛汉在这份《自传》中也表明“自己因性情近乎学文学,故在高中就选文科。入外文系,志愿是想学到一种外国语,以助学习,也希望将来能够出国深造。”⑦牛汉晚年在口述自传中进一步强调自己因“钟爱俄罗斯的文学,才选这个系”⑧。前后这些回忆似乎都在印证:他在中学时期迷恋俄罗斯诗歌,并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俄文专业继续深造,仿佛是水到渠成的事。但若进一步梳理考辨相关史料,则会发现牛汉当年报考大学与选择专业的缘由并非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