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07(2023)03-0114-08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23.03.013 身份作为“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1](P11),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表达差异性的意蕴,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他人他事的内在属性。作家身份的差异性,也导致作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与创作理念。李洪华曾指出:“作家的文化身份、教育经历、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等各不相同,其笔下呈现的大学想象也必然各异。”[2](P109)从19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小说创作的作家身份来看,他们身份不一,繁杂多样。根据作家是否长期为大学教师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内透视型、外透视型与混合型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家身份,他们的小说创作共同构成了19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小说的叙事格局。 一、内透视型作家对大学的在场性呈现 内透视型作家主要指那些长期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大学工作经历与生活体验,创作出了一些以大学人物与事情为主要叙事对象的大学叙事小说。这些作家跟叙事对象之间是一种零距离的体验与表现,他们对大学的审美建构主要依据个人的记忆与体验,所以往往以一种内部视角讲述大学知识分子的教学科研活动与日常生活。这种对大学日常情境的熟稔以及对大学知识分子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的细腻把握,是非内透视型作家所不可及的。内透视型作家人数众多,成绩显著,他们是1990年代以来关于大学叙事小说创作的主体力量。其中代表作家有袁越(复旦大学)、马瑞芳(山东大学)、王宏图(复旦大学)、阿袁(南昌大学)、史生荣(甘肃农业大学)、汤吉夫(天津师范大学)、李劼(华东师范大学)、朱晓琳(华东师范大学)、路文彬(北京语言大学)、晓风(浙江工业大学)、叶炜(江苏师范大学)、老悟(中央财经大学)等。由于这些作家都是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与切身的生命体验书写大学中的人和事。他们往往以传统的、写实的叙事方式,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日常情境作镜像式的“真实”呈现,让读者从文本中感受到浓烈的校园氛围,表现出鲜明的直接性与在场性。他们对大学内部的熟悉,往往能深刻地呈现出大学内部的复杂关系。 首先,内透视型作家的大学叙事小说往往以绵密的大学情境细节与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营造出各种真实而具有现实质感的大学情境。史生荣在其大学叙事小说中,往往采用一种全知的叙述视角,详尽地描绘出了大学教师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以及行政权力的争夺等各种大学本体性的情境细节,具有鲜明的在场性。在《所谓大学》中,叙述者一方面讲述了主人公杜小春因职称评定受阻,进而寻找权力代表胡增泉,并由此发生了一段不伦之情,演绎出了青年女教师在大学的生存境遇;另一方面,叙述者又在各种事件的串联中,通过人物对白或叙述者叙述的方式穿插了一些关于高校的办事流程,详细地展现出了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使象牙塔“神秘的面纱”得以揭示。在《所谓教授》中,叙述者同样是以写实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地呈现出了大学场域内部的情境细节,无论是刘安定的畜牧实验,还是他与白明华关于争取申报项目支持的情境细节,叙述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显示出史生荣对大学内部事务的熟稔。这使得史生荣的大学叙事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细腻感与真实感,这种叙事特质与他在大学中多年的工作经历与切实的生命体验不无关系。 相似的是,在王宏图的《风华正茂》中,也是通过写实的叙述方式表现出大学内部众多的情境细节。如刘广鉴在熬夜填写申报项目材料的情境细节,其中不仅涉及到表格填写的具体内容,还对刘广鉴因申报材料而产生的厌倦与抱怨的焦虑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些情境细节深刻地表现出了当前的大学生态,以及大学知识分子忙于行政琐碎事务的现实处境。如果没有大学工作的切身经历,则难以将这种情境细节如此细腻地呈现出来。同样,汤吉夫对大学管理者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阿袁对女性知识分子复杂心理的把握,他们主要采用这种写实的叙事方式,表现出丰富的情境细节与细腻的人物心理,呈现出大学场域内的日常情境,展现出了大学的精神风貌。这种在场性的审美效果与创作主体的教师身份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其次,内透视型大学叙事小说鲜明地体现出了作家的学者化叙述痕迹及其专业性知识背景。马瑞芳是山东大学一位研究明清文学的学者,《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古典文学研究对其创作的影响,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呈现在其文本中。在她的《蓝眼睛·黑眼睛》中,小说人物多次涉及到关于对《红楼梦》的讨论,如她借米丽之口表达出了《红楼梦》中关于人名的讲究与丰富意蕴。她还借马尔克外国人的视角,表现出反对随意滥用政治术语对文学进行解读阐释的文学主张,这些都无疑流露出马瑞芳的一些文学见解与学术观点。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她也会无意识地以《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作为参照。“这个人物和王熙凤相近否?我认为您说得对,是相近的,她和贾探春也相近。因为我在写这个人物时,心里就有这两人。”[3](P367)马瑞芳这种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从知识素养、学术性思维、学术性表达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到了她的小说创作。另外,朱晓琳出生于开放性与多元性的上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又具有法国的留学背景,所以她在《大学之林》《缺氧》中表现出了较多的关于留学生的书写,文本中散发出一种明显的外来文化的气息。史生荣任职于甘肃农业大学,他的小说中总是呈现出农业、畜牧业的知识背景,小说中的这些知识元素与他就职的学校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学者化的叙述痕迹是内透视型作家个人经验性的艺术呈现,也是这类作家典型的叙事特质。 最后,封闭性的叙事结构也是内透视型作家的主要叙事特征。内透视型作家受人生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大学叙事小说往往集中描绘大学场域内部的生活情境,比如关于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对大学场域之外的社会生活较少涉及,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封闭性的叙事结构。纵观阿袁的小说创作,虽然她的小说中既有大学题材也有农村题材,但从整体上来看,她的小说还主要是以大学知识分子为主,而且在她的大学叙事小说中也很少能将这农村与大学这两个场域贯通起来,或者将高校与社会贯通起来,这就使得她的大学叙事小说具有一种封闭性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特色固然与大学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场域有关,但也主要跟创作主体因长期工作生活在大学而导致相对封闭的人生视野有关。相对而言,在史生荣的大学叙事小说中,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大学与政府合作办项目情境,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也逐渐“拆掉”围墙走向社会,大学职能也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大学与社会走向融合的叙事倾向。但细观史生荣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他仍然主要是立足于大学的角度,对于大学之外的社会细节,也总是在叙述中一笔带过,点到为止,难以像他在对大学内部情境细节那样作出细致的描摹,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做到从大学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