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学院派作家在发扬文学人文精神、丰富文学审美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在中国文学史上,山东有着悠久而光辉的散文创作传统,“五四”以来,涌现了季羡林、李广田、杨朔等学院派散文大家,在散文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以降,以文史研究见长的山东师范大学,有田仲济、孔孚、吕家乡、宋遂良、朱德发、王景科、刘烨园、蒋新、丁建元、李登建、王兆胜、张清华、刘玉栋、王川、蔡东、房伟、老四(吴永强)、徐晓等众多优秀的散文学者和作家,逐渐形成了“山师散文创作现象”。本文以刘烨园、丁建元、李登建、王兆胜的散文创作为中心,考察山东师范大学散文创作的美学意蕴,为地域散文研究增加新的视角和材料。研究发现,山东师范大学作家们的散文创作,在呈现出鲜明的学院派传统、多元的审美趣味、创作技艺的先锋姿态等美学意蕴的同时,内嵌着浓厚的齐鲁文化精神传统,是当代散文创作领域内别具特色的一面“人文旗帜”。 一、鲜明的学院派传统 山东师范大学的学院派传统可分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简述其历史发展,可见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二者之间的关联。山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①,并与登州文会馆有着一定的渊源②,可谓文脉深远,积淀丰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更名为文学院)是该校最早设置的系科之一,始称中国语文系,设中国语文专业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发文授予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1955年,中文系开始招收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④,当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三所名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一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重点院校。1950年以来,以田仲济先生作为起点,经薛绥之、冯光廉、韩之友、朱德发、吴义勤、魏建等几代学人的不懈追求,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作家作品资料汇编与理论研究上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源远流长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实践与理论升华”“延绵不绝且逐步深入的史料发掘整理”“已成系列的鲁迅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⑤,这些“硕果”不仅在全国学术界影响巨大,而且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学术团队,一度在学界被称为“山师学派”⑥。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山师学派”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和学术传统。以朱德发教授为首的老、中、青优势互补的学术团队继承了前人衣钵,该团队被丁帆称为拥有“全国人数最多、门类最齐的强大阵容”⑦。正如吕进所言:“山东师大的现代文学学科是全国起步很早、人才济济、拥有影响的学科,是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力军和光荣。”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不但学术研究能人辈出,成果丰厚,文学创作同样突出。从1950年至今,文学院“教习”们的文学创作草蛇灰线,从田仲济、孔孚,到吕家乡、宋遂良,再到张清华、李宗刚、房伟。文学院学生创作从金翠华、宫润渭、李奎元、魏筌,到丁建元、刘烨园、李登建,到王兆胜、张清华,再到蔡东、老四(吴永强)、王靖钰、徐晓。文学院师生的文学作品体裁涵盖散文、诗歌、小说,田仲济先生的杂文,孔孚、吕家乡的诗歌,风格别致、独具特色。房伟、蔡东的小说,老四的诗集,正成为后起之秀,为文艺界不断增光添彩。 仔细爬梳便可发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散文创作脱颖而出,呈现出一派薪火相传的景象。文学院的散文创作起于田仲济,田先生的杂文创作从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主要作品包括《情虚集》《发微集》《夜间相》《微痕集》等,可谓笔耕不辍,成就斐然。田仲济的杂文以“敏锐的现实感觉,深邃的历史思辨和精粹的诗的表现”⑨,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冷醒诉诸笔端,对救亡下的危机和“败坏”的社会风气进行猛烈地刺戳,形成了“‘鲁迅风’与语丝风格的结合”⑩的独特艺术品格。宏阔的历史理性精神、透辟的哲性思辨、深切的人文关怀,无不彰显着田仲济作为知识分子的丰富的历史学养、独立的省思意识与人文情怀。除杂文外,田仲济也写一些记人、记游类的散文,如《我爱青岛》《栈桥之夜》等,情感真挚,再现能力强。在田仲济以后,孔孚、吕家乡和宋遂良也都有散文创作。相较而言,孔孚的散文创作略显偏少,但因其空灵、悠远的意境,被学者张丽军称为“中国版的梭罗”(11)。吕家乡将他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感慨、对师友深情厚谊的回顾熔铸在《一朵喇叭花》《温暖与悲凉》《风雨人间情》等散文集中,文风温和,修辞精巧,显示了他谦逊、淡然的个性。宋遂良的散文集《足球啊,足球》《一路走来》等,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生命、对心灵、对尊严、对足球的坚定追求和热爱。在这些前辈学人的身上,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求索精神、真实品格,无不渗透在文字当中,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散文创作传统奠定了基调。 由此,在文学院独特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人文底蕴影响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散文创作络绎不绝,从六十年代的金翠华、戴永夏、郭保林,七十年代的刘烨园、李登建,八十年代的丁建元、王兆胜、张清华、耿传明、李一鸣、蒋新、王川、赵林云,以及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青年作家张金凤、冯连伟、夏海涛等人,形成了庞大的散文创作群落,被一些学者和散文作家们称为“山师散文作家现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