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原因是,自然风景本就是乡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广袤的中国乡土天然赋予了乡土小说以独特的美感。依靠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不同乡土小说家笔下出现了细腻、简洁、冲淡、抒情等多种风格的风景描写,使之成为乡土小说审美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鲁迅《故乡》、废名《竹林的故事》、沈从文《边城》、孙犁《铁木前传》以及贾平凹《浮躁》等都是如此。另一个原因是,风景构成了乡土小说“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作家在描写风景时能充分融入自我主体精神,传达出强调思想独立和个性自由的现代精神。“五四”新文学特别倡导风景描写,并将之与作家的思想观念、价值立场相关联①。茅盾就将其提升到文学观念是否现代的高度,认为“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到现在还是如此;‘情调’和‘风格’,一向被群众忽视”,不改变这种情况,“中国一般读者赏鉴小说的程度,终难提高”②。类似的,鲁迅《故乡》《祝福》等作品始终以知识分子的眼睛观察乡村风景,借对乡村自然的描写和抒怀,表达对乡村文化的批判以及对自我的强烈反思。废名和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则通过风景描写表达出对乡村自然美和自然人性的礼赞,其中潜藏着作家对生命和自然的态度。 因此,当代文学史家在谈及乡土小说时,都将风景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陈继会指出:“乡土小说中的风俗画、风景画,天然地就具备更多的文化意蕴。”③丁帆也明确表示,“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工业文明参照下的‘风俗画描写’与‘地方色彩’”,并将风景美作为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风景画,是进入乡土小说叙事空间的风景,它在被撷取被描绘中融入了创作主体烙着地域文化印痕的主观情愫,从而构成乡土小说的文体形相(象),凸现为乡土小说所特有的审美特征。”④ 一、“十七年”乡土小说风景书写的特异性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整体上崇尚风景美,但“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却是显著的例外。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是简单化。很多“十七年”乡土小说中基本上没有风景描写。准确地说,这些作品虽然也描写了某些乡村的自然景观,但其中没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更缺少人物对自然的抒情,只是将自然风景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与社会环境并置。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赵树理。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乡土小说就很少有风景描写。这些作品将精力放在设计情节上,很少描写周围的环境。即使描写,也主要表现生活环境,对自然环境着墨不多。对此,赵树理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我过去所写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里面,不仅没有单独的心理描写,连单独的一般描写也没有。这也是为了照顾农民读者。因为农民读者不习惯读单独的描写文字,你要是写几页风景,他们怕你在写什么地理书哩!”⑤1949年以后,赵树理依然保持了这样的风格,《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等作品都没有细致的风景描写。如《三里湾》对村庄自然环境的描述,没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只是作为人文生活的背景,承担陪衬和附庸的作用: 这菜园的小地名叫“船头起”,东边是用大石头修成的防河堰,堰外的地势比里边低五六尺,长着一排柳树,从柳树底再往东走,地势越来越低,大约还有一百来步远,才是水边拴船的地方。大堰外边,有用石头垫成的一道斜坡,可以走到园里来,便是从河东岸来了买菜时走的路。靠着大堰,有用柳枝搭的一长溜子扁豆架,白肚子的扁豆荚长得像皂荚。⑥ 这段描写,基本上都是对客观地理环境的说明,其中既没有对景物的细致描摹,也没有赋予景物以独立审美内涵,它们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觉追随赵树理的马烽、西戎等“山药蛋派”作家也基本一样。如西戎《宋老大进城》,在开场处有一段风景描写: 车子出了村,上了大路。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丰收,就要在宋老大他们的社里出现了。宋老大心里笑着,两只眼不住的四处看着。刚才的一点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了。这时,每块庄稼地里,都是成群结伙的人在干活,只有单干户王发祥的棉花地里,发祥老婆领着两个露屁股孩子,在打整棉苗。⑦ 这段描写与赵树理作品一样简约、朴素,完全以刻画人物为目的。所谓的“风景”,都是人们的劳动场景或劳动成果,仅具有社会生活层面的内涵。 其次是功用化。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功能通常是增加美感、投射人物的情感世界和表达某种思想内涵。但“十七年”乡土小说所描述的自然风景,多与生活实际功用联系在一起,侧重展现它与乡村劳作、收获果实之间的关系,凸显现实功用特征。上述赵树理、西戎等作家简洁的景物描写是如此,其他作家也基本没有例外。孙犁是“十七年”时期描写风景最突出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笔下的风景描写优美、丰富,总体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的特点。如他自己所言:“不应该把所谓‘美’的东西,从现实生活的长卷里割裂出来。即使是‘风景画’吧,‘抒情诗’吧,也应该是和现实生活,现实斗争,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⑧《风云初记》中的这段风景描写就是如此: 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⑨ 这段风景描写确实具有美感,但重心并不在风景本身,而是表现人物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周立波也是“十七年”时期风景描写成就较高的乡土小说家,其风景描写的特点是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集体和劳动,将风景作为生活劳动的一部分来处理⑩。比如,在《张满贞》中有这样的风景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