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一度被描述为一种祛魅后的“历史荒原”,也即:旧的崇高法则已经在毁坏中,而新的价值秩序尚未显露出来。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定论中,有人从80年代的启蒙主义立场来看90年代,将其描述为“人文精神的危机”①和“新意识形态(也即消费主义)的笼罩”②;有人从“短20世纪”的角度来看90年代,称其为“历史的终结”“革命世纪的终结”和“去政治化的政治”;③也有人站在21世纪初的中国来反观90年代,于是,90年代就成了野蛮无序的市场经济生长期和“中国崛起”前夜在国际关系中忍气吞声的蛰伏期。无论是“新左派”、自由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抑或是保守主义者,都曾经对90年代得出各种较为负面的判断。然而,近年的文学研究和大众文化中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于90年代的兴趣,并重新塑造了充满无限魅力的90年代形象。不过,这种对于90年代的“复魅”却似乎倾向于绕开90年代所诞生的诸种批判性的思想立场和话语形态,而是将90年代打造为一处生机勃勃而又迷雾重重的审美空间,从而使“90年代热”与此前的“80年代热”“民国范儿”和近年来的“觉醒年代热”显示出重要的差别。 当下对于90年代的重新讨论,可以分出以下三条主要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90年代的“猎奇”。当下的大众媒体往往不无惊奇地发现,90年代流行着各种形式的神秘文化:从地外文明热、飞碟热、气功热,到都市惊悚传说和乡村恐怖故事,其中叠印着由80年代寻根文学所挖掘出的幽暗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于“外部世界”和“现代科学”的狂野想象,以及市场经济早期的无序状态。以气功热为例,气功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在90年代被赋予了极高的科学潜能乃至于象征意义。它表现为90年代《赌圣》《赌侠》《赌侠2》等一系列香港电影中的特异功能人士,表现为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中东方不败空手接住洋人子弹时的台词“你有科学,我有奇功”,又表现为被上至科学家钱学森、下至普通民众寄予厚望的“人体科学”。弥漫于90年代中国社会的神秘文化热,既直接成为此时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也对其整体美学风格产生影响。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酒国》、张炜的《九月寓言》等小说中的神话与传说、现实变形与叙事狂欢,《怪老头儿》《魔方大厦》《镜花缘》等动画片中的怪诞风格,不能不说与90年代的神秘文化热有着潜在对话关系,从而显示出与当下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文艺作品的美学差异。 从当下对于90年代的“猎奇”中,诞生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风格——“蒸汽波”。“蒸汽波”涉及图像和音乐两方面的美学风格,其主要手法是利用对于90年代元素的拼贴造就某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指的是“蒸汽波”致力于对90年代进行“复古”:在符号元素上,借用已被淘汰的CRT显示器和早期windows界面;在文件质量上,不同于当代对于高清立体声和超高像素的极致追求,“蒸汽波”呈现低保真声音和低像素图像;在用户体验上,“蒸汽波”与当代追求自然、和谐、人性化的趋势背道而驰,刻意呈现电子科技发展初期较为粗糙的设计风格,如因内存太小而导致的故障弹窗,如对于代码和二进制运行程序界面的直接呈现,如粗糙的艺术字和具有强烈的“人造”性质的艳粉色和艳蓝色。当代技术的发展致力于模糊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进而使技术成为“自然”,“蒸汽波”却重新召唤出90年代电子技术的异己性和不和谐感受,反而使其因与当代技术美学拉开距离而展现出属于“未来”的风格。 重新讨论90年代的第二条线索是对于历史记忆的重述。90年代发生了南方讲话、国企改制、香港回归、中美对抗等多件历史大事,在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学中,除了作为少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之外,多数作品将重点主要放在个体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上,而当下文艺作品对于90年代的重述则主要集中于国企改制及其影响。这类重述虽以东北背景为最,“东北文学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的崛起均与对于国企大规模改制后东北生活的书写相关,但也涉及其他地域,如张大磊电影《八月》(2016)中的呼和浩特,董越电影《暴雪将至》(2017)中的湖南,王小帅电影《地久天长》(2019)中的包头,蔡骏小说《春夜》(2020)中的上海等。 当下对于90年代历史记忆的重述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首先是去阶级化的怀旧倾向。在21世纪初,关于国企改制的讨论尚显“小众”,它往往联系着“新左派”的知识立场。2005年韩毓海对于作为“底层文学”的《那儿》的评论《狂飚为我从天落——为〈那儿〉而作》、2006年汪晖引发争议的报告《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2011年电影《钢的琴》的票房惨败与在“新左派”群体中所获得的好评均是其代表。但当下对于国企改制的讨论已不限于某个思想派别,而是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大众怀旧倾向。电影《八月》和《地久天长》均涉及国企改制问题,后者在此之外还涉及“失独”问题,但两部电影在展现90年代个体创伤的同时,却在宣传中普遍营造出不失温馨感的怀旧氛围:如采用“留住好时光”和“唤醒老时光”的口号,展现缝纫机、录音机、保温瓶等90年代的代表性日用品,使用昏黄的滤镜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王小帅导演的、讲述国有工厂生活的电影,2005年上映的《青红》将工厂的集体生活表现得压抑且黑暗,并将重点放在知青们如何费尽心思从“三线”逃回上海,而2019年上映的《地久天长》却渲染了工友们在集体生活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并追忆1978年知青返城时唱起《友谊地久天长》、哭得稀里哗啦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