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育研究,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不同时期大学、中学的文学教育,以及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以外各种社会力量主办的多种形式的文学教育通常被忽略。在1980年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文学期刊是万众瞩目的当红媒体,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鸭绿江》到地市级文学刊物都有庞大的读者群体。不应该被漠视的是,当时不少文学期刊不仅是作品发表平台,还是文学教育平台,它们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将刊授、函授、面授等方式结合起来,对文学爱好者进行分层次的培训。文学期刊通过刊授平台参与鲜活的生活实践,文学刊授引导并影响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拓宽了文学的公共空间。文学刊授一方面弥补了当时教育资源的短缺,发挥了文学期刊服务社会的功能,满足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提高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办班的文学期刊开辟园地,开设专栏或出版附属性刊物刊发刊授、函授的学习资料与相关信息,并且择优发表学员的习作,培养了一大批执著的作者和高粘性读者,为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文学期刊在1980年代特殊的文学氛围中借风行船,顺势而为,构建起纸面上的文学学校,提升期刊的社会价值,拓展自身的文化功能。本文以油印讲稿、结业证、函授或刊授讲义为依据,选择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北京文学讲习所小说创作讲习班、《人民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和以《鸭绿江》《个旧文艺》为代表的地方性文学期刊的刊授活动,由点及面地考察文学期刊深度介入1980年代文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及其文学史影响。 一、北京文学讲习所小说创作讲习班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一个旧书店买到一张“北京文学讲习所小说讲习班”的结业证书。有别于通常的结业证件,这份结业证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个讲习班的情况,列出了课程主要内容和主讲人名单,落款单位为“北京文学讲习所”,盖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的公章。这份结业证书上的文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现照录如下: 为了繁荣文学创作,培养小说创作人材,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和《北京文学》月刊社联合创办了“北京文学讲习所——小说创作讲习班。”本班从1983年4月开始至1984年3月结束,历时一年。 本期讲习班所讲授的课程,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近几年小说创作情况;作家的世界观;中国小说发展简史;形象思维的理解和运用等。第二单元“从生活到创作”,包括:小说素材的积累,题材的提炼,主题的开掘;人物塑造与典型形象;小说的情节、结构;细节描写;想象和虚构;语言风格问题等等。第三单元“学习与借鉴”,主要是讲述向古今中外文学遗产学习的问题。上述课程是聘请在京作家、评论家、教授、编辑分别担任的,他们是:王蒙、秦兆阳、朱靖华、余飘、刘心武、邓友梅、郑国铨、王景山、李准、吴泰昌、从维熙、林斤澜、刘绍棠、孟伟哉、刘梦溪、孙钧政、王愿坚、叶楠、苏叔阳、王金陵、袁良骏、唐因等。许多主讲人都是结合自身创作实践的经验来阐述上述各种问题的。 经过一年的学习,九百余名学员(正式生203名,旁听生700余名)丰富了有关小说创作的专业知识。学习期间,正式学员一般都交了习作。辅导员对每一篇作业都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本期讲习班已结业。我们衷心祝愿全体学员,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指导下,继续刻苦自学,努力进行创作实践,为首都文学创作的繁荣贡献力量。 此证发给王永森同志, 以资纪念(不作学历)。 北京文学讲习所 1984年3月
这张结业证书激发了我深入了解北京文学讲习所的兴趣,通过翻阅1984年前后的《北京文学》《北京日报》所获取的公开材料,我对小说创作讲习班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北京日报》1983年3月12日发表了一条消息: 为了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文学新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与《北京文学》月刊社联合创办北京文学讲习所,对本市业余创作队伍进行辅导。 今年计划举办小说创作讲习班,拟于四月初开学。招收正式学员200名,旁听学员700名。凡具有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小说或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而有志于学习小说创作者(职业、年龄不限),可持已发过的作品和单位介绍信(或工作证),申报为正式学员;初学写作者或文学爱好者,可持单位介绍信(或工作证)申报为旁听学员。凡经区、局主管部门推荐者,可优先录取。 讲习班将从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比较系统地讲授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每两周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电影馆讲课一次(均为上午授课),由在京作家、评论家、大学教师和编辑担任主讲,讲稿在《北京文学》摘要刊登,正式学员的习作经辅导后,由该刊择优发表。 报名日期为3月15日至26日,地点在西长安街7号。录取后,正式学员交学费12元,旁听学员交7元。① 1980年初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复办,这是改革开放后作协系统文学创作教育重回正轨的报春花。此后,各省市作家协会和文学刊物纷纷仿效,各种讲习班和文学培训活动遍地开花。1980年4月,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开办了小说创作短训班,此后各省市纷纷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学讲习班,其中小说文体受到特别重视。《长江文艺》1980年7月与《星火》《青春》在庐山联办了青年作者小说创作讲习班,1980年10月出版了“青年作者小说讲习班专号”。1983年5月,《长江文艺》《湘江文学》《星火》和《福建文学》四刊联动,在厦门鼓浪屿联合举办小说创作讲习班,邀请作家高晓声、蒋子龙和《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清泉、编辑部主任崔道怡来给学员讲课,四省文联负责人和福建省委、厦门市委领导都到讲习班看望学员,堪称一次盛会。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