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23)04-0006-08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23.04.00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然而,“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及“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现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了“片面发展”“片面育人”,偏离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这一教育宗旨[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加强高校德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推动“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现实需要。 一、高校德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研究与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分析 德体美劳评价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共同话题,其中高校德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研究普遍偏弱。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描绘了2011-2021年间高校德体美劳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 1.德育评价研究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德育评价的研究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但有关高校德育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约占德育评价研究的6.8%。国外近十年关于德育评价研究的数量较国内要少,相对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高校德育评价研究约占德育评价研究的29.0%。从研究主题看,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德育评价体系、高校德育工作、德育评价范式、立德树人等;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德育行为、感知、决策、意识、道德判断等。 2.体育评价研究趋势。无论是从体育评价研究文献的总量,还是从高校体育评价研究文献的占比来看,国内外对此研究的关注度都不够理想。从研究主题看,国内高校体育评价研究多注重投入要素评价,关注高校体育情境、过程、产出或结果的少,对高校体育全过程、全要素的研究及对体育课程与活动融合发展的引导不够;国外高校体育评价研究主要聚焦于体育素养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评价,对体育素养培育过程的评价研究较少。 3.美育评价研究趋势。国内外关于美育评价和高校美育评价的研究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19年以来有明显提升,但无论是从美育评价研究文献的总量,还是从高校美育评价研究文献的占比看,高校美育评价研究都亟待加强。高校美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育人目标、工作体系、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美育实施以及美育评价等方面,鲜有对高校美育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4.劳动教育评价研究趋势。国外近三年关于劳动教育评价和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有所下降,与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国内关于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研究占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的比例为7.0%,国外为25.0%。国内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亟待加强。
图1 2011-2021年中外德体美劳教育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二)实践现状分析 现阶段,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德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过程性评价亟需进一步深化、落实。 1.新时代对高校德育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不同维度开展了评价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过程性评价比较注重学生德育纪实数据的积累,“学生德育成长档案袋”是德育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形式。它通过翔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履历,引导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一些高校还通过“德育认证”证书的形式来描述德育过程性评价结果,记录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项目,并由学生通过系统自主打印。尽管如此,高校德育过程性评价还亟待加强,尤其要关注德育过程的建构性、德育评价的规范性及德育评价结果的反馈性。 2.体育评价较强调体能测试,对体育全过程开展评价关注不够。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陆续制定了学校体育改革方案,对精准、即时采集学生体育数据等进行了部署,但在体育评价的设计上过多关注基于标准的体能测试,仅部分学校强化了对学生体质健康增量的评价及专项运动技能等级的评定,对体育全过程的评价关注不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以考核成绩为主,对课程教学过程监测较少,体育活动评价与课程教学评价的衔接性不强,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 3.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内涵理解不断深化,美育体系不断完善。但相对而言,高校美育依然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较薄弱的环节,发展相对缓慢,在高校有关评价体系中,包含美育内容较少。高教界关于高校美育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主要强调传授有关艺术知识、创作技法和赏析方式,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知识和素养;二是将审美教育形而上学化,把美学作为美育的中心,强调理论性和思辨性[2]。在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开展美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不明确,美育工作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比较缺失;二是美育师资薄弱;三是用艺术教育、通识教育代替美育,课程资源少,美育实践少,学生参与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