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汹涌而至,当代大学和社会企业之间的错位脱节日益凸显。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全国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毕业生数量一路攀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是,由于高等技能职业岗位的增长速度滞后于高等教育文凭的增速,导致劳动力市场无法完全吸纳这些迅速增长的高学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4月份16~24岁的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4%。①许多大学生从学校向劳动力市场的转化过程中,因为无法找到与其教育文凭相匹配的职业岗位,而不得不去接受那些教育需求更低的职业岗位,或者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最终发生教育失配。[1]本文将评估教育失配的发生水平,探索学校教育过程对教育失配的影响,并检验教育失配对初职收入的效应。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教育失配植根于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双重变迁之中。本研究下面将首先回顾高等教育的扩招进程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随后简要评述既往教育失配研究的发现及局限。 (一)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供需失衡 肇始于1999年的高等学校扩招,导致我国高学历劳动者数量呈现骤升趋势。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决定于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本科扩招,成为高等教育扩张的起点。图1为1978-202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趋势。全国高考录取率在1978年约为7%,到2020年,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一个明显的跳跃点就是1999年的大学扩招(从34%跳至56%)(见图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正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同时,全国大学毕业生数也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这一数量在前一个20年增长平缓(从1978年的16.5万上升至1998年的82万),而在后一个20年骤然上升(从1999年的84万上升至2022年突破1000万)。整体而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在40余年增长65倍。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扩招为更多人创造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但过于急促的教育扩招和毕业生数量的骤然上升,造成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和严重的就业压力,扭曲了劳动力市场高学历者的供需平衡。
图1 全国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1978-2022年)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和教育在线《2021高招调查报告》。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高学历劳动者的“就业难”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应届毕业生为212万人,但初次就业率仅为50%。[2]此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其不仅体现在,高学历者的供给持续高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表现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职业岗位技能需求间的失衡。[3]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岗位无法消化与日俱增的高学历劳动者。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对于1份白领岗位,在全国平均有45个竞争者,而在北京则有96个竞争者。[4]毫无疑问,过于急剧的高等教育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高学历劳动者的供求体系,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倍增,就业率下降。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与其教育学历相匹配的职业岗位,最终不得不去接受所需教育程度更低的工作,或去从事与所学专业关联很低的职业,从而发生教育失配。 (二)教育失配的相关研究 关于教育失配,学者们主要聚焦纵向失配(尤其过度教育)而非横向失配,并主要关注三个研究议题:现状、变迁趋势和收入效应。第一,在发生水平方面,学者们使用不同方法和数据去评估教育失配的发生比例。整体而言,教育失配比例在30%~40%,[5]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6]第二,在变迁趋势层面,研究者主要分析教育失配如何随个体职业生涯发生变化。教育失配是短期性还是长期性现象?基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失配更有可能是一种长期性现象;[7]有关中国香港年轻人的非稳定就业的长期性,也证实了这一点。[8]第三,在收入效应层面,学者们聚焦教育失配是否会造成收入惩罚。学者们使用统计方法,发现教育失配会造成收入惩罚,即相比于同等教育程度的适度教育者,教育失配者的薪资水平更低。[9] 以上研究揭示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失配的基本状况。然而,这些研究存在局限。第一,研究者忽视了专业学位和职业岗位的匹配。以往研究绝大多数是教育程度和职业岗位之间的纵向失配,但忽略了专业学位和职业岗位之间的横向匹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基于全国人口的抽样社会调查数据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较低,缺乏对被访问者专业学位的测量。本文使用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2009-2013”[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2009-2013,以下简称BCSPS(2009-2013)]数据②,主要是针对高学历人口,包含专业学位和横向匹配的测量。第二,以往研究主要从区域、职业、行业、户籍和性别等视角分析教育失配的发生机制,很少从学校的视角分析教育失配产生的原因,即很少关注学校教育过程的作用。第三,绝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所有学历层次的教育失配,而很少聚焦于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失配。自1999年教育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受到最严重的冲击效应,人们日常所关注的“就业难”问题,涉及的主要人群也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高学历劳动者,而非全部年龄人口。因此,本文分析教育扩招和失配时,聚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群体,考察该群体在横向失配和纵向失配的发生原因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