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3.007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热点现象 202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首届本科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20周年,200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为212万人,受规模扩大和“非典”疫情影响,当年就业遇到较大挑战,单位就业率仅为40.7%(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就业课题组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计算而得)。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是2003年的5.5倍,加之全球经济疲软,我国经济发展在新冠疫情时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2023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在技术革新、人口变化、地区冲突、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劳动力市场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这些推动变革的全球驱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和未来,以及劳动力的工作地位和尊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拥有的技能与未来工作的需求不匹配,新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很快就过时[1]。面向不远的未来,许多工作将会消失,同时新的工作岗位层出不穷,进而创造无数的机会。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我国未来经济和就业市场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唯一确定的是“改变”。为此,我国高校学生应该积极面对就业市场难以预测的不断变化,按照就业市场的动态需求培养个人适应性更强、更容易迁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能够拥有持续不断旺盛的学习力、好奇心和热情,以应对未来就业市场中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的各种挑战。 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来看,似乎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就业还没有做好能力上的充足准备。对于本科生而言,“考研/保研”成为大多数本科生的第一选择。据统计,2021年纳入统计的127所“双一流”高校平均深造率为43.5%,其中41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超过了50%(根据相关高校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大约为474万人(2019年本科生招生数为431万人,2023届本科毕业生估计不超过450万人)[2]。约八成的本科生在为读研做准备,本科教育成了连接高中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二传手”,“考研”被戏称为“二次高考”。如果大多数本科生的心思都在升学上,那么本科教育就很难做到“以本为本”。约四分之一的本科考生能够成功“上岸”,而落榜的约四分之三本科考生转向就业市场求职,这些“落榜”的本科生显然没有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本科学习期间,他们要么为“保研”想尽办法提高GPA,要么为“考研”集中精力学习少数几门“考研”课程,因此很难有高水平的就业能力。 对于专科生而言,高职院校中多数专科生都在为“考证”和“专升本”做准备,高职高专学校变为“考证培训班”和“升学自考班”。这样的培训和自学或许能提高考试科目课程的成绩,却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而那些没有拿到职业证书以及没有获得“专升本”资格的专科考生则成为就业中的困难群体。 对于研究生而言,尽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依然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大多数研究生将来都不会或者没有机会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体制内”成为多数研究生的就业选择,“考公”“考编”成为许多研究生的奋斗目标。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约80.1%的博士生选择在体制内就业,约54.2%的博士生不在学校或科研单位工作;约59.9%的硕士生选择在体制内就业,约90.5%的硕士生不在学校或科研单位工作[3]。为此,应当重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潜在问题,如果相当多的博士生和大多数硕士生毕业后不当教师、不做科研,那么研究生在校期间就缺乏进行学术创新的动力。如果最聪明的人(研究生群体)争先恐后去做公务员、努力进入体制内就业,那么负责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就会严重不足。 近年来,“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悄然兴起,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既没有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有些是因为对工作机会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做出选择,被动成为“慢就业”者;有些是主动选择暂不就业或者升学,在深入了解社会之后再进行就业或者升学。北京大学课题组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去向中“其他暂不就业”和“其他”(属于“慢就业”)两类毕业生的比例自2015年以来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的比例分别为2.0%、2.3%、3.7%和4.1%,对应的毕业生人数分别约为15.0万人、18.3万人、30.9万人和37.3万人。广义上讲,“不就业拟升学”也属于“慢就业”者,自2015年以来也呈现比例上升的趋势,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的比例分别为2.2%、3.0%、3.8%和5.3%,对应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6.5万人、23.9万人、31.7万人和48.2万人。2021年,以上三类“慢就业”者合计人数达到85.5万人,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群体,值得关注和研究。 人们的观念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塑造性格,而性格会决定命运。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就业观念会影响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就业能力。透过“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反映出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因此,本文以就业观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理论解释、统计描述、差异比较等方面展开分析,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