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3.05.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治贫方略,提出“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拥有更多获得感。”[1]贫困大学生是贫困人口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就业问题则是检验教育扶贫成效的试金石。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主体通力合作,一系列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就业帮扶政策应运而生,如“奖、贷、助、勤、补、减、免”[2]相结合的资源性帮扶政策,“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3]等岗位性帮扶政策,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等综合性帮扶政策等。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推广,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执行效果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结论并不一致:肯定者认为,帮扶政策有效提升了贫困生就业质量,这表现在净就业率、实发薪资与专业对口度方面[4];且就业帮扶政策的整体执行强度愈高、执行方式愈多元,贫困生的就业质量愈好[5-6]。反对者则认为,贫困生帮扶政策执行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就业帮扶政策执行的覆盖面相对不高、执行精准度较差、贫困生参与帮扶政策的积极性较低等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7]。也有学者认为,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仅在提供支持性资金与岗位等显性帮扶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在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等隐性帮扶方面则收效不佳[8]。 同时,既有研究或是仅针对在校贫困生群体开展调查,或是仅从诸如就业资源、就业机会、就业率等单一指标入手,这导致研究结论可推广性较差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已就业贫困生群体开展调查,此群体对就业帮扶政策及其执行有着更为完整系统的认识。同时,本研究以“获得感”这一综合指标为锚点,突破既有研究多关注单一就业指标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析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已就业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获得感分布水平如何?第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已就业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政策获得感产生影响?第三,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获得感?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确定 1.“获得感”指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9]“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评价政府公信力与民众一般性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10]。学界首先针对“获得感”内涵展开了讨论:辛秀芹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强调获得感是基于实际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满足状态[11];樊红敏等主张获得感是群体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客观获得而产生的主观满足感[12];周海涛等强调获得感是对参与机会、认同程度、成就水平和满足状况的综合感受[13];谭旭运等认为获得感是由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和获得共享有机联系而成的综合性情绪体验[14]。也有学者从获得感构成维度的视角进行了获得感的内涵探析,如文宏从基层治理出发,认为获得感应包含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15];姚迎春等从学习经验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应包含知识获得感、价值获得感和方法论获得感[16];阳义南从公共服务出发,认为获得感包含服务数量感、服务质量感、便利可及感、服务公平感、服务持续感和服务支持感[17]。 学界对获得感的内涵研究结论视角不一,但不同学者对获得感的内涵认识持有一定共识。第一,就性质而言,获得感指向带有主观色彩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感受。第二,就来源而言,获得感既可因主体外在的实在性所得而产生,如物质需要、经济收益、政治权益;也可直接产生于主体内生的情感性体验,如安全感、稳定感、幸福感[18]。据此,本研究将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获得感进行类别划分:贫困生通过就业帮扶政策获取物质性、外显性实在收获,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感受可称之为外生获得感;贫困生通过就业帮扶政策而直接产生的主观性、内隐性情绪感受则被称之为内生获得感。本研究继续以词频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如下:①以“获得感”“贫困生就业”“贫困生发展”“就业帮扶”等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2012-2022年的核心期刊论文与硕博学位论文,筛选与本研究有关的高频次指标,确定获得感指标的初选范围;②结合贫困生就业帮扶的一般属性及特征对获得感初选指标进行二次筛选,对被保留指标进行整合、归类、排序;③邀请7名不同性质岗位的已就业贫困大学生、5名不同类型高校的就业帮扶工作管理教师与3名贫困生就业问题研究专家进行指标修正。最终自编完成《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获得感量表》。(见表1)
2.影响因素指标。托马斯·史密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写道:“政策执行过程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它在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决定政策的成败。”[19]政策执行是一种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及政策执行环境是影响这一生态系统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理想化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引导或达到的理想化政策状态,主要关涉到政策是否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关键特征;执行机构指政府或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相关机构,在构成要素上主要包括推行政策的具体部门及其执行方式,也包含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及其所具备的能力与素养;目标群体指受到政策影响的个体、组织或群体,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情绪倾向,如积极、消极或相对漠视的主观态度与参与倾向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政策执行环境指与政策执行紧密相关的环境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质性环境与制度性环境两类。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执行在本质上同样隶属于公共服务政策的属性范畴,其执行过程与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具备同质化和一致性特征,即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执行同样受到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与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