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码:A 在经典哲学史叙事中,斯宾诺莎哲学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常常被形容为一种“平行论”。尽管“平行论”(parallélisme)这个概念从未出现在斯宾诺莎的作品中,而是莱布尼茨对自己体系的描述①。但这一说法有效地指出了斯宾诺莎在身心问题上所采纳方案的几个主要特征:第一,思想和广延之间的真实区分。第二,思想和广延之间的彼此对应。第三,思想和广延之间的平等关系。不过,如果把上述三个特点理解为“平行论”的根本原则,随着其体系的展开,斯宾诺莎是否贯彻了这一主张?他是否在某些问题上赋予了思想属性一种特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更仔细地分析斯宾诺莎那里平行论的结构。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会阐明斯宾诺莎平行论主张所针对的问题及其基本语境,并说明平行论的基本原则。然后,在第二部分指出这种平行论在其体系内部可能面临的困难。最后,第三部分的任务则是通过梳理出平行论的双重结构,从而尝试解决这些困难,并呈现出斯宾诺莎平行论构想的完整形态。 一、斯宾诺莎平行论的语境及其基本原则 毋庸置疑,“平行论”指涉的首先是身心关系的问题,其背景是为了回应笛卡尔需要面临的难题。笛卡尔指出,思想和广延之间存在着真实的区分②,也就是说,理解其中任何一方不需要借助另外一方。我们不需要借助广延来理解何为思想,也不需要借助思想来理解广延。两者在认识上是彼此独立的。而且,思想和广延就其存在而言,它们并不需要依赖对方才能存在,所以它们是绝对异质性的,也因此两者可以视作不同的实体③。异质性意味着两者没有任何共通之处,于是不可能存在任何的关联和互动,毕竟,任何的关联和互动都需要某种共通的基础。这共同构成了笛卡尔“二元论”的核心。 但在考察每一个作为个体的、现实存在的人的时候,笛卡尔不得不承认,心灵和身体仿佛构成了一个整体。两者似乎能够以某种方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心灵能够命令身体的行动,反过来,身体上的感触也会带来心灵中的反映④。于是,笛卡尔希望同时承认思想和广延在实体层面的区分以及心灵和身体在个体层面上的统一。也因此,他面临了一个逻辑上的僵局。“松果腺”的构想无非是对解决这一僵局的失败尝试。毕竟,两种异质性的存在如何能够凭借一个身体器官得到关联?换言之,思想与广延的真实区分和心灵与身体的统一互动只能选择其一。 斯宾诺莎的立场因此可以被视作一种激进的笛卡尔主义。他把笛卡尔在本体论上得到的结论推到了极端。既然思想和广延之间的区分是真实的,两者是异质性且不可互通的,那么把这一点坚持到底,就应当放弃任何意义上的身心互动。不过,这样一来,斯宾诺莎该如何解释身心间呈现出来的统一性呢?身体和心灵为什么总是像一个整体一样运作呢?“平行论”的构想正是为了回应这一点。所谓平行就意味着,身体和心灵之间尽管没有任何的因果互动,但是两者共享着相同的次序与联系⑤,遵循着同一个因果的序列。因此,身心之间的统一并不是因果上的互动,而是平行意义上的对应。 在上述简要的梳理中,斯宾诺莎的“平行论”呈现出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思想和广延之间区分的真实性。尽管在一元论的框架下,思想和广延都是实体的属性而非各自独立的实体,两者都表现了同一个实体的本质。但思想和广延间的区分是真实的,换言之,它们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彼此化约⑥。在“平行论”的框架下,我们既不能像某些唯心主义那样把广延还原到思想,也不能像庸俗唯物主义那样把思想还原到广延。这种异质性的真实区分是“平行论”构想的基本前提。 第二,思想和广延之间的对应性。思想和广延是真实区分的,但这不意味着两者完全无关。正是因为它们作为属性表现了同一个实体的本质,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对应的结构。思想和广延,观念和事物之间具有着同样的“秩序和关联”⑦。这种对应性首先是属性之间的对应,同时也是不同属性中每一个样式之间的对应,更进一步,它也是每种属性下的样式之间彼此关联的因果序列的对应。平行论就建立在这种对应性之上,而这使得斯宾诺莎得以回答笛卡尔面对的难题。 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事实上“平行论”还隐含了一个更颠覆性的主张,即第三点,思想和广延之间的平等性。概略地说,传统上的身心等级制主要依赖于两种论证:第一,心灵在因果上能够主导身体的行动,且心灵作为理性能够规范身体所引致的激情。笛卡尔《灵魂的激情》可以说就建立在这个主张之上。第二,心灵作为精神或形式相对于身体作为物质或质料在存在上的优越性。这一进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希腊传统中以不同方式体现。那么,斯宾诺莎平行论的前两个原则分别打破了这两种身心等级制的构想,可以说,平等性的原则是前两个原则的必然结论。首先,就思想和广延的独立性来说,两者不仅不能彼此还原,甚至不存在任何的依赖关系。两者间真实的区分意味着两者间不可能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无论是逻辑上的或者物理上的。心灵或者思想相对于身体或者广延来说,并没有主动性,反之亦然。于是,独立性原则打破了因果上的等级制。然后,在思想和广延的对应性原则中,两者之所以能够平行对应,是因为它们作为属性同等地表现了一个实体无限的本质⑧。作为实体的表现,没有一方比另一方更高级、更纯粹、更彻底。两者和作为神的实体没有距离上或者等级上的差别。因此,对应性原则所隐含的表现性打破了身心关系在存在阶梯上的等级制。于是,身心关系的平行论构想摆脱了任何意义上的等级体系。这种平等性构成了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三部分中讨论情感问题的基础,也因此为他在《伦理学》第四和第五部分中发展的实践学说奠定了根基。